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人怎麼辦?心理專家:請採取這三個措施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遇見一些差強人意的事,並且這些事並非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例如,我們在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會遇見一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很多人都會因此而苦惱,因為種種原因並不能和他們保持完全保持陌生,假裝親昵又絕非本意,那麼我們該怎麼處理和他們的關係呢?
一、學會客觀觀察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謂的「不舒服」是一個十分明確的主觀感受,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根據先天性因素和後天社會因素所影響,所以,個體的不同導致了性格的多樣性,即我們所遇到的不舒服都是合理的。
換句話說,我們評測一個人的性格好與壞,往往是我們主觀上的認識,並不能真實的代表一個人的本來模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第一次的接觸之後就為一個人打上了初步標籤,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首因效應(primacyeffect)就很明確的指出了這一點,即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往往在人際關係中影響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然我們見過許多在後續接觸中改觀的例子,但往往在大多數的案例中,因第一印象不好而下意識避免過多交往會出現的更多。所以,在人際關係中盡量以客觀的角度觀察一個人往往會讓我們找到更多的共鳴之處,減少以主觀意識片面衡量一個人才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人際關係的切入點。
二、做一個傾聽者
很多人在和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交流時雖然希望氣氛不至於過於尷尬,但也不清楚該如何進行一個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這時候不妨把話語權交給對方,讓自己做一個話題的發起者,話題可以從適當詢問對方的工作生活近況開始,然後做一個傾聽者就足夠了。
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需要社會認同感(social identity),而表達這種認同感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認真傾聽,尊重她的講述,讓他覺得自己被認同,所以說,傾聽往往要比講述來得更有效。
三、保持距離
當我們完全無法和一個人理性相處的時候當然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如同上文所說,個體因先天性和後天環境所影響會表現出對應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必然會讓我們遇到三觀極其不合適的人,社會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指出我們在對某一個人的某一項行為和特徵所產生的印象往往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其本人整體的看法,所以說,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適合與某些人相處時就應該有意識的疏遠距離,不該再繼續頻繁接觸,減少發生矛盾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當我們遇見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認識后,我們應該先改變自己的觀察誤區,進行適量的、保持客觀的認識,但當我們真的要和他們進行進一步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從自身角度進行減少主觀講述和保持距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