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靖國神社大解密
作者:蔣豐
說起來,擁有百年多歷史的靖國神社,最初是只不過一個日本武士安置亡靈的招魂場,在對外軍事侵略戰爭中,由於戰死戰傷者不斷增多,漸漸演變成為日本帝國的招魂社,成為日本軍國情感和精神的支柱。
在日本,右翼分子對戰敗投降有有一種普遍的自衛心理。只要天皇還在,只要國旗太陽旗和國歌《君之代》還在,只要是靖國神社還在自日本就沒有失敗,日本就不言戰敗。時至今日,天皇制還在保留著,並且已經進入「零和時代」。但是,從平成天皇開始,天皇就再也沒有來過靖國神社,如今的德仁天皇更不會趟這條混水,這意味將由兩代日本天皇遠離靖國神社,也就是說天皇與日本神社分離的日子已經不遠了。靖國神社最後一個支柱也可能坍塌。
中國人關注靖過神社並非始於今天。早在1870年8月,中國清末知識分子王韜應日本漢學家的邀請前來日本幫助訓點《普法戰記》。1979年王韜訪問日本的時候,正是「東京招魂社」升格為「靖國神社」的時候。王濤是第一個中國人在《扶桑遊記》里兩次記述了「東京招魂社」,並且指出這就是一個「軍廟」,處處製造「忠義之氣」。
1908年,中國留學生王三讓赴日本法政大學學習三個月,他曾經三進靖國神社,寫下了一本《東遊日記》。他明確地寫道:「日人某深慮遠,其對於神社,久視為全國精神之所在」。
進入日本靖國神社,沒有一個中國人有參拜之意,沒有一個中國人不感到痛心疾首,沒有一個中國人不想看看日本侵略中國的路徑以及戰敗的終點。這其中,最為刺激中國人情感之一的,一個諾大的神社,名叫「靖國神社」,名字居然來自中國史籍《春秋》,「(西)公23年秋」之「吾以靖國也」。所謂「靖國」,「靖」即是「安」也作「護」、「鎮」之意。「靖國」即是效忠天皇、鎮護國家。此外,靖國神社境內的軍事博物館居然叫「游就館」。這也是摘取中國先秦《荀子•勸學篇》里「君子居必選鄉,游必就士」內容。這究竟顯示了日本漢學文化的一種貧乏,不得不從「母國文化」中探囊索寶,還是日本有意羞辱中國,要用中國文化打敗中國?如此天問,至今仍然回蕩在靖國神社的上空?
據資料統計,日本明治天皇曾經11次參拜靖國神社;年弱多病的大正天皇,也曾5次參拜靖國神社;直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昭和天皇親自參拜靖國神社達到54次之多,戰前參拜了20次,平均每年一次。繼之而來的平成天皇,被稱為「和平天皇」,在位30年間,不曾參拜過靖國神社一次。2019年5月,作為「海歸」的日本新天皇德仁登基,取年號為「令和」,他也無意參拜靖國神社。或許可以這樣說,日本皇室與靖國神社無緣的時代正在到來。(作者: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