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無需、捨無用、不雜念,做好斷舍離,才是極致的人生!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放下對物質的執念。“斷”,斷絕接受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掉沒用的東西。“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境界。去無需、舍無用、不雜念,做好斷舍離,才是極致的人生。
曾經的我,以為自己很會勤儉持家。買衣服送的備用扣子、買高跟鞋的備用鞋跟、以及網購的各種軟尺、鏡子、橡皮圈、便利貼之類的贈品,我都想著也許哪天會用得上,於是收進了抽屜,一放就再也沒拿出來過。
衣服穿到自己都不喜歡了,也沒到能用上備用扣子的時候;高跟鞋穿一個夏天,原裝跟也不會爛;軟尺、鏡子、橡皮圈之類的贈品更是來了一波又一波。
梳粧檯上各種沒用完卻又喜新厭舊買回來的瓶瓶罐罐;自己的眼鏡已經換成了400度,但275度的眼鏡還在書房的櫃子上;看過的雜誌已經一大堆;連筆筒裡的筆都有幾支寫不出墨水的;再翻到書櫃最頂上的盒子,戀愛時期的所謂各種紀念品,有的竟然只是我去他那個城市的火車票甚至一起逛街的購物小票。
買了新的東西,舊的又沒有及時處理,所以家裡東西越來越多,心情也越來越壓抑。我曾經也一度認為是家裡不夠地方收納,於是買了一個又一個收納箱包,煞費苦心地花了大把時間精力分門別類地整理——我一直以為家裡東西多又雜亂僅僅是因為沒有整理好。
直到後來我後來知道了一種病叫“囤積症”,才瞬間覺得自己原來不是勤儉持家,而是——“有病”。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裡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這些在居住環境裡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於是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
住在一個充滿了咒語般束縛能量的垃圾暫放室,人怎麼會感覺心情舒暢呢?可是,為什麼要把這些“垃圾”扔掉這麼困難呢?山下英子認為扔不掉東西的人,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逃避現實型。沒時間待在家裡,也沒辦法收拾屋子。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反正家裡亂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裡了。
二是執著過去型。過去的東西非收著留著當寶貝,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
三是擔憂未來型。囤的東西主要為將來不知何時會發生的事情著想。
才發現曾經的自己,既執著於回不去的過去,又焦慮於不可知的未來,總之就是成功地讓自己沒有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有“病”就得治。
先是從源頭上控制買買買。這個對大多數女人來說還是有些困難的。特別是對衣服鞋包護膚品之類的東西。但是不管怎樣也要剋制一下,護膚品真的快用完了再買,衣服鞋子買一件進來同時也要清理一件出去。實在買了不合適又不能退的,轉賣或送人都可以。
還有個辦法就是,買之前放購物車冷靜幾天,如果過些天再看還很喜歡就買,我發現有些東西過些天再看已經看不對眼了。除了控制好不隨便買買買,也要對現有的物品進行扔扔扔。先是對那些絕對不會用到的、也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東西下手,通通打好包放到樓道垃圾箱任憑社區保潔阿姨處置。比如那些小贈品、備用扣之類的。
過期的報刊雜誌、壞的家電,也都整理出來,叫回收人員上門收走。不再適合的東西再喜歡也要放手。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贈的捐贈。
一通扔扔扔下來——注意,這裡的“扔”是清理的意思,但絕不意味著必須浪費。有時家裡吃剩的麵包都會帶孩子到社區去喂魚——不光家裡雜亂的東西少了很多,竟然自己心裡也舒暢多了。
不要以為光現實中囤積這些用不上的東西的毛病得治,囤積症還會以其他方式出現。手機上下載了各種好用的APP,結果除了佔用記憶體後來都沒怎麼發揮過作用。聽說還有囤人脈的,三教九流的人都結交應酬,只怕將來有一天會對自己有幫助。但實際上,真正需要幫助時,這些交情不深的人他未必會幫你,而且你也不想去找他。
這些,本可以都“扔”了的。但是手機APP也沒卸載,那些交往不深的人還在通訊錄裡,不備註的話對方換個頭像暱稱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一般的囤積行為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多少都表現了這個人過於焦慮未來,或者迷戀過去,長此以往,對人的身心健康肯定會有影響的。
俗話說:有舍才有得。什麼都想得到的人,最終什麼都得不到。清理掉一些家裡用不上的東西,換回一個舒適整潔的居家環境,讓每次回到家的感覺更美好。清理掉一些無用的社交,讓每段關係都脈絡分明,再好好維護,讓情感世界更堅定更有溫度。清理掉一些心頭雜念,讓自己輕裝上陣地面對生活,每天保持身心愉悅,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
畢竟,過去回不去,將來還未來,只有當下,才是我們能把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