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三大技能:不要臉,不著急,不害怕
艱難,是人生的常態
很喜歡曾國藩說過的一句話:「既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人有80%的煩惱皆是放不下,對未來擔憂,對眼前畏懼,對過往依戀,尤其在遭遇了種種不如意時更喜歡把一切都寄托在虛無里。
近日,驚聞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的父親走了,心裡像壓了塊石頭,想著她這一年來經歷了太多不幸之事,很是擔憂。
當一個人沉浸在無法逆轉的悲劇中時,任何勸慰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雖然一邊對她甚是心疼也不敢冒然跟她聯繫,可以想像她的悲痛已到了極至。
過了兩天,我給她發了兩個擁抱的表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出乎意料,她很快回復了,一個笑臉。在聊了幾句后,心中的石頭放下了。
她的一句:「人生總要經歷這些痛苦的。讓我驚嘆到熱淚盈眶,她真的很堅強,看透了人世的生死別離和情感挫折。」
人一旦明白是為什麼而活就會能承受任何一種生活。
正值不惑之年的著名作家馮唐曾在一本書《無所謂》上回顧自己的前半生:
「活在這世上,什麼都不要怕,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慢慢放下輸贏和計算。」
書中總結了人生九字真言:不要臉、不著急、不害怕。
我對這九字真言的理解是:
不著急:潛心做好該做的,不糾結於結果,靜心等待花開;
不要臉:不過多在乎外人的評價,凡事只求無愧於心,開心就好。
不害怕:勇敢面對生活中有可能出現的一切,不懼未來。
艱難,是人生的常態,不是物質的缺乏就是精神的貧脊,所有你看到的光鮮靚麗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只有扛過來的人才能在艱苦中活出精彩。
不著急,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作家王小波,寫到自己的年輕時有幾句話讓我很是感慨: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
總以為前方還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追覓,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但覬覦的人太多,去晚一點就會錯過很多精彩。
而事實上,當我們步伐匆匆拚命往前趕的時候,除卻了滿身灰塵和被碰撞得到處是傷痕的臉卻什麼也沒看到。
約翰·列儂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國外有一首詩曾風靡一時,名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時區》:「紐約時間比加州早三個小時,但不意味著加州變得很慢。」
有些人22歲就畢業了,可等了5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我曾經在一位事業有成的忘年交面前忍不住焦慮地對他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不知道幾年以後能不能養活孩子,還有父母年老后是否能讓他們安度晚年。」
當時只有兩千多元工資的我不敢談戀愛更不敢談理想。
他卻告訴我:「當年我和你這般年紀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要腳踏實地,到一定年紀就會積累起來的。」
當我們背著夢想和慾望的包袱負重前行時,似乎相要追逐的一切越來越遙遠。
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瓜熟才能蒂落,生活是一個慢慢受錘的過程。
不著急,潛心做好該做的,不糾結於結果,靜心等待花開才能迎來春天。
不要臉,好的生活都是活給自己看的
中國有句俗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說的是撐起所謂的面子,必定會給生活增加不少艱難的困頓。
在《圓桌派》中,竇文濤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認識一個小夥子,因為媽媽做生意莽撞虧了錢,每個月都要幫著媽媽去還外債,小夥子花起錢來一點卻都不含糊。
有一次,直接花了1萬多塊錢買了一件風衣。 當時,竇文濤知道價格后都吃了一驚。
2006年度《中國最具價值主持人》中透露,消費不起的人出手大方;消費起的人,反而卻覺得太貴。
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實際上這個男孩只不過是一個被標配綁架的受害者。
用竇文濤的話來說,那就是「咱們說的高配,對人家那是標配」。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中國式標配門檻變得越來越高了:
小孩子的標配,是家教、外教和遊學;女人的標配,是Lamer、Dior和LV;男人的標配,是年薪百萬、車房和手錶;老人的標配,是保健品、單反和出國游;
所謂的標配都是面子工程,當你放下臉子這回事,不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和外界的聲音時,會發現,其實這些標配只不過是你所以為的。
死要臉子不但表現在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對別人的評價也很是在意。
一年中,各種隨禮成了現代人一份沉重的負擔,往往剛發了工資沒多久就隨出去一大半,還沒到月中就要勒緊褲腰帶。
明明微信零錢已清零,支付寶花唄也快要超限,還要爭著搶著買單;老婆要家用,孩子要零花都已經頭大了,出了門還要充闊,不是中華不抽,不是星巴克不喝。
好的生活都是活給自己看的。
越要臉,生活越艱難,唯有少些慾念,隨心而安,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扛過一切風雨,享受自己的人生。
不害怕
日本一個29歲的青年離奇死亡了。
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警方調出來了他生前的錄像。
在錄像中,大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個年輕人從來不會笑,一直都是面無表情。
他無論是在工作當中,還是在吃飯的時候,他都好像在想事情,臉上沒有任何情緒的變化,甚至是在參加孩子生日Party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高高興興地笑吧?
可是他依然還是面無表情,看不出高興的樣子。
因為他腦子裡每天都在想很多的事情,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內心的擔憂、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所以他對周圍所有好玩的、好吃的、值得慶幸的事情完全沒有感覺,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於是大家找到了他死亡真相原因:導致他死亡不是別的,而是想太多,憂慮太多,心臟出了問題,心理負擔過大心理勞累而死。
換而言之:這個日本青年是被生活嚇死的。
人的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事?誰也無法預計。
焦慮是不少現代人的通病,害怕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看見身旁的人一個個發著大財、升著官,心裡越發焦慮。
就像亦舒說的:「人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呆在安靜的房間里,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相處。」
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生都過一遍,也不可能唯獨你就不能好好活著,不要害怕面對現實,接納生活給予你的一切,不懼未來,不愧當下。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此被打敗而輕言放棄。
真正成熟的人,早就戒掉了對窘境的沮喪和畏懼,他們都懂得把握好當下,懂和享受生命才是活著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