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有自覺性,獨立自主,家長要學會藏起一半的愛

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每天早晨為了讓孩子起床用盡各種方式,但是天只要一開始冷起來孩子起床就更困難了,總是起床之前各種拖延,起床之後各種趕場,有的時候甚至起晚了孩子還會抱怨家長沒有叫自己早起。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家長「懶」一點,讓孩子自覺起床,就算晚了一點也沒關係,多來幾次孩子自然就會調整好生物鐘,因為他們知道,鬧鐘響了一直不起最後上學晚的是自己。

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需要承擔後果的話,他們其實就會變得自律起來。

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會不以為然,認為就算鬧鐘響了自己晚起一會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只要他們經歷過幾次真正的「遲到」,今後就會逐漸改掉壞習慣。

157845245046.jpg

 

孩子在家裡可以和父母撒嬌發脾氣,但是到了學校和老師就不行了,而且還要顧及自己在班級的形象,無論如何他們也不能允許自己每天因為遲到而獲得大家的「關注」。但凡有點自尊心的孩子都不會允許自己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用孩子的內驅力來促使他們做事情,遠比父母的嘮叨要管用的多。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毛病,這些問題雖然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但是日積月累也會給他們造成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者是學習習慣,與其家長總是用嘮叨的方式來逼迫孩子改正,不如讓他們自覺認識到錯誤帶來的困擾,自覺自發的去改正壞習慣。

畢竟家人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很多時候父母的話前幾次還能聽得進去,時間久了他們就學會如何陽奉陰違與父母周旋。

15784524517218.jpg

 

孩子對父母的嘮叨總是不耐煩的,越催越不願意做,家長抱怨孩子「懶」孩子嫌家長「煩」。就在這樣惡性循環下不斷加深親子之間溝通的隔閡。

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懶,而是家長太勤快了,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和體驗的權利,犯錯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犯錯,就會提前為他們想好怎樣應對,既然孩子沒有經歷過犯錯帶來的苦惱,自然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

就拿起床這件事來說,孩子設定好了鬧鐘之後,知道了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了遲到的親身體驗,自然會自覺的遵守規則。

一旦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孩子從生活中獲得雙向體驗,他們自然就會有做事的規律,孩子的潛力是很大的,其實他們能夠做很多事情,家長不要因為擔心就事事為他們包辦。

這樣的做法還可以延續到孩子的學習上,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讓孩子靠自覺學習,複習,獨立完成作業,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本領,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忙計算,其實都是在幫「倒忙」,其實是在辛辛苦苦的培養「懶」孩子。

15784524536193.jpg

 

惰性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如果家長過於勤快,把孩子的事情都一併包攬,等於剝奪了孩子的鍛煉機會,助長了孩子惰性的發展。

家長這樣就是好心辦壞事,很多家長都是勤快過了頭,照顧孩子本無可厚非,但是將孩子照顧成毫無自理能力或者是沒有獨立意識的話那就是家長的問題了。

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界,可以時不時的「懶」一下,只要身懶心不懶,孩子才能更勤快。

1. 與孩子劃清界限

很多事情明確了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至於怎麼做家長就不要干涉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步驟和節奏,沒有必要全按照家長說的一步一步來。

家長只要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是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的,通過談話,講故事,做表率等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的道理。

讓孩子懂得做錯了事情不能怪別人,只要修正做事方式就可以了,從每一件事情中吸取今後的經驗,依賴大人是沒有用的,從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積極性。

1578452456412.jpg

 

2. 創造獨立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父母給他們創造機會才能讓他們自己去做的,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家長就不要插手孩子做事的過程了,儘可能的給他們創造一個能自己做事的環境。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比如幫主大人做家務,下樓去超市買東西,不要擔心孩子因為負擔過重而總是讓他們在一邊歇著。

當孩子做得好時,家長可以給予口頭鼓勵,讓孩子體會到做事情成功之後的滿足感,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15784524571233.jpg

 

3. 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孩子做事情不會一下就全部都做的很完美,家長在旁觀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要擔心孩子做得不夠好不夠完美而去糾正。

父母的自作主張有的時候就是在干擾孩子做事情的節奏,沒有人是天生就什麼都能做的很完美的,需要在不斷犯錯中進步,家長要給孩子進步的空間和時間。

不管多大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永遠都是表揚和鼓勵,誰都不願意聽到埋怨和指責。循循善誘才能促進孩子的進步。

4. 制定嚴格的要求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好要求,並且持之以恆的堅持遵守,只有先制定好規則孩子才有做事情的方向和準則,有了要求就要遵守是做事的底線,也是自律的開始,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自覺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和做事情的自覺性都是家長「慣」出來的,為了孩子的獨立,家長要學會藏起一半的愛。過度的愛往往會讓孩子失去自主獨立的機會,甚至給孩子造成傷害。

就像澆花一樣,適度的水分可以讓植物良好生長,但是澆水過度就會讓植物淹死。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愛也是一種養分,太少不行,太多更不好。

15784524587686.jpg

 

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家長要學會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體驗,只有讓他們發揮自主能動性,才能在將來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冷靜思考不慌不忙。

作家畢淑敏曾經有一次在孩子發燒生病的時候,讓兒子自己去醫院看病,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希望孩子能學會生病之後應該怎麼辦,這樣看起來雖然有些殘忍,但是總有一天孩子要學會如何照顧自己,而不是在生病的第一時間去找爸媽。

因為總有一天父母會離開,如果能夠及早教會孩子如何應對這件事,今後他再遇到相同的情況也就不會總想著依賴別人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難免會有擔心,這既是磨練孩子的過程也是磨鍊家長的過程。

愛分很多種,孩子需要的無疑是心靈的共鳴和滿足,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的一些行為就認為他們是不愛自己的。

相反這種為了鍛煉孩子而採取的特殊方法,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將來等到他們長大時候自然就會明白父母的苦心。並且能在父母的愛中成長起來。

對於家長來說藏起一半的愛比全身心投入給他們全部的愛要難的多,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的過度照顧,是滿足自我需求的一種方式,這也是克制自我需求滿足的一種。

稱職的父母都會在育兒過程中學會如何自我收斂,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給他空間來磨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為了孩子自立家長請學會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