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提起孩子的壞情緒,不少家長腦中都已經浮現了孩子「小霸王」的場景。
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矛盾,回家對著爸媽發脾氣,遇到點不順心的事情就破口大罵,和父母頂嘴,甚至打架。尤其是在孩子6,7歲時,經常能從孩子嘴裡聽到「我要打死你」這種狠話,越是哄孩子的人,孩子越是對他發脾氣。
面對孩子的這些壞情緒,家長說教過很多次卻無可奈何。
其實教育孩子,一味講大道理並不是個好方法,家長們不妨試試「踢貓效應」。
什麼是「踢貓效應?」
一位父親在公司無緣無故受到了老闆的批評,這位父親回到家,看見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把孩子臭罵了一頓。
無辜的孩子心裡窩火、憋屈,就向身邊正在打滾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貓咪逃到了街上,剛好有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為了避讓,卻把站在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當人的情緒受到外界影響變壞時,就會潛意識像身邊的「弱者」發泄情緒,受到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尋找下一個「受氣者」,負面情緒就會不斷地延續下去,最終流落到無法還手的「貓」身上。
在孩子眼中,家長的哄就是把家長放在「弱者」這一角色中。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踢貓效應」的導火索是父親的壞情緒,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回家時,將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帶到了家裡,孩子稍微不聽話便非打即罵。孩子有樣學樣的模仿家長的行為,很容易養成亂髮脾氣的壞習慣。
如何利用踢貓效應教育孩子?
1、尋找孩子壞情緒的「源頭」
當孩子表現出壞情緒時,家長們急於管教孩子,實在不聽話就打罵,不給孩子溝通的機會。
不管什麼情緒都是有源頭的,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先耐心詢問「為什麼會有壞情緒?」,找到孩子產生壞情緒的源頭,引導孩子正確發泄自己的情緒。
2、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的危害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壞情緒會給其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當孩子對父母發脾氣時,家長先平靜下來,對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比如「媽媽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生氣,但你這樣對我發脾氣,讓媽媽感覺很難過。」
多數孩子聽到這話,會冷靜一點,家長這時就可以讓孩子學著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感受,認識到自己的壞情緒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從而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3、父母以身作則,避免踢貓效應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來家長是什麼樣子。當孩子的壞情緒頻繁出現時,家長首先要思考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
只有家長先做好情緒管理,避免踢貓效應的發生,才能讓孩子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通過讓孩子對「踢貓效應」有一定的了解,讓孩子認識到壞情緒的錯誤性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要比說教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