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格局,比沒錢更可怕!
所謂大格局、高智慧,
無非就是一種平靜平和的內心狀態。
1
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
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錯誤,
昇華自己身上,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前進。
越是這樣的人,越不會和爛人爛事、小人小事糾纏,
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現實的流言蜚語糾結。
這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真正大格局的人,堅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樣。
念念之間,一心都專注在痛楚之上,
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說閒話,管閒事呢?
曾國藩剛在翰林院任職時,
上司趙楫的父親進京,下帖子請同事赴宴。
當時曾國藩剛做官不久,
俸祿也很少,日子很拮据。
再者,
他對這種斂財的事也深為不齒,
所以不顧同事們的勸告,
沒有去捧場,因此得罪了上司。
幸好當時曾國藩緊接著連升幾級,
官職大過趙楫,趙楫縱使有千萬個不滿,也只能壓在心裡。
可惜好景不長,後來曾國藩遭彈劾,
連降數級,再次在趙楫手下做事。
當時曾國藩皮癬發作,
嚴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趙楫請假在家修養。
趙楫好不容易等到報仇的機會,他板起臉來,
沒好氣地訓斥:「你才被降職,就要請假,是看不起本官嗎?
你的假,我不準!」曾國藩只得繼續帶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著機會,
趙楫就要訓斥他一番,還到處說他壞話,
處處壓制他,連同事們都看不過去。
曾國藩卻當作沒事一樣,
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後來曾國藩立下豐功偉業,始終沒有伺機報復趙楫。
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愛糾纏。
曾國藩說:
「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
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對於小人小事,爛人爛事,
與他們計較就是浪費生命,白白給自己找氣生。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糾纏、不計較。
不糾纏、不計較,
就不會樹立太多的敵人,
不會時時遭人陷害;不糾纏、不計較,
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因為不與爛人爛事、小人小事糾纏,
曾國藩創下了九年內連升十級的官場奇蹟,
終於成為一代名臣。
2
智慧越高,越不貪婪
古書上記載,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農民救了一條蛇的命,
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
於是就讓這個農民提出要求,滿足他的願望。
這個人一開始只求衣食,
蛇都滿足了他的願望。
後來慢慢的貪欲生起,
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
直到做了宰相,還要求做皇帝。
蛇此時終於明了,
人的貪心是無底線的,
於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
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
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今天,人們漸漸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寫成「人心不足蛇吞象」
來比喻人貪心永遠不會滿足,
就像蛇貪心很大最終想吞食大象。
其實真正貪心大的是人的心,而非蛇。
《莊子》中說,鷦鷯巢於深林,
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鳥在林子里安家,所佔用的不過無數顆樹的一個樹枝。
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過喝到滿腹為止。
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貪婪,
因為貪婪是許多禍事的根源。
貪吃蜂蜜的蒼蠅,會溺死在蜜漿裡,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
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人說,
貪婪是一種精神病態,
就像先天殘疾一樣,
它是一種後天的殘疾;
就像肢體殘疾一樣,它是一種精神的殘疾。
渴求那些自己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難道不是病態嗎?
貪婪是個無底洞,滿足是個無盡藏。
人應當戒除貪欲,
放棄那些多餘的東西、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那些東西對於你的幸福來說,就是「餘食贅行」。
道德經云:「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不但不是幫你得到幸福的,
反而是阻礙你得到幸福的。
人生,應該捨棄貪婪之心,
追求平靜平和的內心狀態。
3
其實,格局越大,智慧越高,兩者相輔相成。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結局:
能力決定你能得到什麼,而格局,卻會決定你最終能走多遠。
格是內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
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體現出來的外在狀態。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懷,大格局才大有作為。
成功者運氣的背後隱藏著大格局。
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
一棵石榴種子的三種結局:
放到花盆裡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裡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裡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局限就是一個人給自己設的局太小!
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進步,
提升自己的格局,改變自己的命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而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的人,
這些不僅決定了你的人生視野,也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改變你的人生格局,你應當做這三件事:
一、讀書:變化氣質,沉澱靈魂
曾國藩說: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鍛煉與不鍛煉的人,
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
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
但是隔五年十年看,
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
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讀書多了。
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
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
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潛在的。
在氣質裡,在談吐上,
在胸襟的無涯,
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一個人認真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他的靈魂,
沉澱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二、行萬里路:一路風清,且行且惜
如果說讀書,
是在字裡行間旅行,
江水徐徐行萬里。
那旅行,則是從山川湖泊讀書,天地悠悠讀萬卷。
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
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的同時,
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視野愈加開闊,你會發現,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
司馬遷,二十歲遍遊九省,
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史記》,
就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
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父
親司馬談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董仲舒為師;
二十歲那年,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
指導他有目的、有計劃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
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
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
司馬遷圓滿地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
「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
最後終於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還有李白、王維等人,
都是通過旅行中的積累,
不斷增長見識,
才能寫出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這樣豪邁而有氣度的作品。
足不出書齋的人,
僅憑想像,可以做到嗎?
你的格局,
在旅途中會被漸漸的放大。
三、遇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戰國策雲: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者與役處。」
意思是有帝王風範的人,是跟身邊的老師級別多相處的;
只想稱王的人,是跟身邊的「友」級別的人相處的,
而稱霸的人,則跟聽命於他的「臣」相處,
最差等級的人,就是跟身邊的「役」即打雜的人相處的。
所以,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在一起。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的大格局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一個有格局的朋友,會在你迷茫時,
給你中肯的建議,提高你的人生層次。
如果你想聰明,那你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加睿智;
如果你想優秀,那你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所以孔子曰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曾國藩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
曾國藩還有一個八交九不交的原則,總結起來就是交有德者,遠離小人。
如果你都做到了上面這些,相信:你的格局眼光,一定就會不一樣。
正如電影《一代宗師》給出的答案:「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人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你為了什麼而奮鬥,才能獲得什麼層次的回報。
決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