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人都不合群的原因在於,身邊的人和他們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Dahrendorf)在《現代社會衝突》中提出,人有兩點屬性,一是獨立性,二是社會性。

這與我們今天的論題不謀而合,那些高智商的人的獨立性總是高於旁人,他們喜歡在自己的世界里獲得滿足,而不願意與人交往。

他們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交往,而是不願意和不在一個頻道的人交流。從這個角度看,真正高智商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社交,他們是一群可以自我共鳴的人。

 

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普通人喜愛社交,高智商的人偏愛獨處。與頻率不同的人交談,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婉言拒絕。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並非他喜歡孤獨,而是他周圍沒有同類。」

高智商的人總是在刻意控制人際交往的距離,導致他們經常被認為是自負、孤獨,甚至偏執的。其實是因為他們有著更長遠的眼光,畢竟人的精力是極其有限的,需要迅速進入專註狀態才能保證自己的能量。

共鳴:自我價值的實現

並且,高智商的人不需要通過人際交往來得到靈魂深處的共鳴,他們可以通過自我價值的實現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這種滿足感對於他們來說是巨大的。

因此,他們更喜歡獨處,獨處的時候沒有了外界干擾,他們能夠合理地管理自己內心的情緒,最終心無旁騖地去做某件事。

這種與生俱來的獨處能力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減少了焦慮,更不會因為社交問題而難受。

 

生活質量滿意度

英國心理學家曾發表過一篇人類學與心理學研究,研究指出,與摯友互動越多,一個人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就越高,也更容易獲得快樂。

而那些忙碌於社交的人,往往無法認清這一點,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些小事上,一切活動均建立在消遣上,而非創造。

而大孤獨者成就大創造、大的文明、大的自我滿足,以及大的成就。他們深知這個準則,會毫不猶豫地斷舍離,不斷放棄無意義、低效、勞累的人際關係,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追求人生理想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那些聰明的人有點不近人情。其實不是他們不合群,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而是他們根本沒精力。

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只會分散他們的精力,相比之下,他們更專註於未來,而非眼前廉價的互動、互相取暖和熱鬧歡娛。

心理學家NormanP.Li認為,高智商的人許多時候顯得不合群,這是因為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無法獲得生活滿足。

 

對於那些沉默寡言的高智商人群來說,他們根本無需與外界進行太多的交流,就能夠在自我的沉思和安靜中獲得能量,而獨處正是他們確保自己不被外界信息干擾的重要方式。

生活中,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是內傾型性格,他們對於內心思慮的問題有著高度的集中力與探索慾望,如同許多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一樣,許多成就非凡的作品都是在一種極度孤獨的環境之中完成的。

從這方面來看,向內獲得能量的人更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獲得成功。

 

社會學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群居」是一個人的固定屬性。但是,人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狀態都是極其複雜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群居」,有一部分人則更喜歡安靜的獨處。

對於一般人來說,與人進行交流是獲得內心滿足感的重要方式,一旦長時間內不與他人聯繫,心理需求將得不到滿足,造成精神、靈魂上的匱乏。

但是對於那些高智商的人,這條準則並不適合。他們自我互動就能夠產生自我認同感,社交活動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多餘」的行為。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一個人只有在獨處中才能真正成為自己,也只有在獨處中才能夠感到真正的自由。

作家錢鍾書當初離開西南聯大,有人曾說這是因為他性格不合群,呆不下去了。他的小說《圍城》發表后,引起轟動,他持才傲物,不喜歡與人交往。

 

喬布斯曾說過,「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高智商的人容易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專註並簡單。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一個群體中能力很強的人,往往不是最受歡迎的人。

社會上,很多人為了讓自己合群,會選擇刻意去迎合他人,做個好說話的人。

但是,「牛羊成群,猛獸獨行」,智商高的人不必和頻率不同的人交往,他們與其說是喜歡獨處,不如是靈魂上的返璞歸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