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愛自己的人,是因為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
1
很多人在我的文章後面提問,「我也知道愛自己很重要,可是,到底怎麼樣愛自己呢?我不會。」
有人也許覺得這樣的問題很可笑。愛自己都不會?有沒有搞錯。
但其實,愛自己本來就不是一件生出來就自然可以會的事情。
愛,產生於關係中。沒有關係,沒有對象,沒有體驗,愛這個詞,就只是一個詞罷了。
所以你懂得愛,會愛自己,是因為你擁有過愛的體驗,有愛的關係,因此你習得了這樣一件叫做「愛」的事情,因為有人愛你,對你好,所以你也學會了愛別人,對別人好,更重要的是,你當然也就學會了愛自己。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
因此,當一個人問出,「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這樣的問題,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也一點都不可笑,這說明在他的關係里,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他並沒有作為一個「我」被好好地愛過,因此他也沒有習得那種叫做愛的能力。
也許在現實中他也擁有著一些叫做「愛」的關係,但是,他愛這個自己嗎?
愛,是當「我」不好,不夠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時候,仍然喜歡,接納,抱持,理解,不離不棄。就像媽媽對一個孩子,孩子哭孩子鬧孩子不寫作業,媽媽還是愛這個孩子。
所謂的愛自己,考驗恰恰就是在這裡。
所有不會愛自己的人,都是因為,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
為什麼你會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呢?那一定是因為你的媽媽,也沒有一個有能力去愛孩子的媽媽。
你的媽媽連自己都不愛,不覺得自己可貴,也不珍視自己,那麼她怎麼有能力和本事做到去愛孩子呢?
這其實是一個代際傳遞的問題。
一個孩子因為不被媽媽愛,所以不愛自己,沒有價值感,總覺得自己不好,然後她做了媽媽,她也同樣地不懂得愛孩子,覺得孩子不夠好,孩子要足夠優秀,才配得到愛,因為她自己關於愛的體驗就是這樣的。
所以她不可能憑空成為一個,愛不完美的不夠好的孩子的媽媽,她沒有可能憑空產生抱持孩子的做一個包容接納的容器的能力。
如果你不懂得愛自己,你往上追溯自己的家族史,你就會很容易地發現,這個故事裡面的每一個媽媽在嬰兒時期,兒童時期,都不曾很好地很安全地很幸福地被父母好好愛過。
2
上周,一位在德國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精神分析師對我說,根據他在中國接觸到了很多中國諮詢師的案例,他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中國的很多女孩,一出生,就應該是個男孩,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后,很多父母就將對男孩的期待,放在了唯一的女孩身上。」
這句話,說到了本質。
說得好聽點,是的,她們和男孩一樣重要,父母對她們很有期待很重視。
但是如果我將這句話翻譯成——她們背負了父母的期待。你覺得這還是愛嗎?
同樣,也是上周,我還聽到一位中國研究家庭動力學的專家說了他在研究工作中的體驗,他說他遇到了很多年輕的來訪者,而很多90后的來訪者對他說起自己的童年,幾乎出現了一樣的特徵——我的父親或母親希望我是一個...的孩子,而不是我本身。
你可以在省略號裡面填進去很多詞,比如公務員、律師、清華北大、道德完美的人、一個值得炫耀的孩子。
父母對他的愛,只存在於,他符合那個期待的完美人設時。如果不是那個人設,這些孩子完全無法感受到父母的容納和愛意。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一個孩子不能活成他自己的,他只能活成父母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一個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但是卻一定必須要活成媽媽/爸爸要的樣子才可以得到接受和愛,否則就是個「壞小孩」。
而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愛在人生中又是那麼重要,重要到不能失去,如果成為了父母心中的壞小孩 ,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被整個世界遺棄的恐懼感覺。
這一切都在潛意識中不斷加深,不斷發揮著作用,即使你的父母離開了人世,你擺脫了現實父母對你的控制,你內心內化的父母還是在發出著和幾十年前一樣的聲音——
那麼這件事對於一個生命而言,是否很殘忍?
極端的例子,就是北大弒母案。
3
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愛,就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
但母親不是神。母親也是從一個嬰兒開始長大的,被很多因素鐫刻進她的人格。她不可能天然地因為是一個母親就獲得了愛的能力,不可能因為是一個母親就馬上人格發展完整。
這是一種我們對母親美好的期許,可惜並非現實。
如果一個媽媽,可以讓孩子成為孩子本身,而不投射太多的期待在裡面,如果一個媽媽能夠去完成一個媽媽的功能——抱持,接納,理解,關注。
而不是只有在孩子符合期待時才愛他接受他,那麼可以說,這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可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一件絕不簡單的事情。
這需要愛,需要勇氣,需要環境,需要人格條件,還需要媽媽作為一個個體不斷的自省和覺察。這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造就的事情。
記得一年前,在我女兒幼兒園的入校家長會上,園長問家長們,你們未來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很多家長起來作答,答案也各不相同,每個答案裡面都有各自的期許。不過我記得有一位家長說,我不期望孩子成為什麼,他做他自己就好,做一個普通人就好。
而當時,我在旁聽到,也覺得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舒服的感覺。
前幾天,我一位好朋友約我吃飯,我詢問她女兒初一在學校的情況,因為我這位朋友這兩年以來,為了女兒的小升初極其焦慮,我們在一起的話題常常繞不開學習。
她的女兒其實成績挺不錯的,但是要升上好初中,必須拔尖才行,孩子五年級才開始補課,所以她總是擔心孩子無法升入好的初中,壓力很大。
最後她花了很多功夫,如願以償將女兒送進了一線初中的火箭班,那裡都是尖子學生,可是問題又來了,女兒數學成績不那麼好,在班上一下子就和優等生拉開距離。於是又開始了一周四小時的數學一對一補習。
她是這樣一個媽媽,和很多媽媽一樣,但是那天再度聊起這個話題,她突然對我宣布說,「我想開了,數學補了其實也不一定成績就能趕上,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學霸,就讓我女兒做她自己吧。」
她釋然的一刻,是接受了孩子也許不是一個學霸,終止將孩子一定要送進重點高中和大學的想法。
而在這個決定之前,她其實也接受了自己是一個,也許不能把孩子送進重點高中和大學的不夠完美的媽媽。
做一個接納孩子的媽媽,需要從接納自己做起。
愛孩子,從愛自己做起。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允許孩子與自己的分離。好像一個容器,容納你的孩子的不足,不同,震蕩,叛逆與痛苦,人生的高高低低。這就是做媽媽的品格。
而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孩子,希望你也能好好守護你的內在小孩,不要把它當做「壞小孩」,也不要陷入被人當作「壞小孩」的關係,是為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