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俄羅斯夢被我們實現:36萬噸大洋巨獸下水,特等鋼材80年不腐

大型輪船的製造體現了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而軍艦製造和輪船製造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很多技術都體現了基礎工業的能力和水平。如我國下水並投入使用的新式36萬噸級巨型油輪,就體現了咱們造船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相關基礎行業的進步。

新式36萬噸巨輪擁有智能控制系統

新式巨型油輪的一大突破是採用了智能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可以幫助海上航行、定位,還可以快速確定全船各部位的機械狀況,出現故障和異常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其還可以智能管理液體貨物,管理和進行油料裝卸,並對全船油庫進行全面而實時的監控。新式智能系統的運用,首先可以進一步減小船員負擔,然後可以大為提高航行的貨運的安全性,並提高了運輸的效率。其智能化程度之先進,完全可以讓如此噸位的巨輪在海上全自動航行:因為對海況和輪船狀況的檢測可以實時進行。

海上大型油輪

這樣的巨輪突破了20多項技術瓶頸。其中包括材料、動力、整體設計和自動化系統等各個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巨輪在重要部位使用的特殊鋼材,其耐用程度高,強度高,可以使用80年時間不被腐蝕。鋼材的質量和水平,直接決定了一艘船的使用壽命、承載能力和安全性。實際上,大型船舶的建造,除了對設計和船塢要求很高以外,對特殊鋼材的要求同樣是一流的。因為鋼材對於船,就像皮膚對於人一樣,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個重要項目。沒有結實的框架,沒有耐用的外殼,是無法製造出可用的大型船隻的。

俄國人曾經製造了颱風級潛艇

實際上,俄羅斯人也一直希望弄出30萬噸級海上巨輪,但造了20多年都沒造出來,更何況是擁有自動智能系統的型號——但我們卻又一次把俄國人的夢想實現了。實際上,俄國人連建造這樣巨輪的船塢都沒有。在造船的特種鋼材上,俄也近乎停滯了幾十年。目前,俄羅斯已經近乎喪失了建造遠洋巨輪的能力,大部分大型船隊都是靠購買荷蘭、韓國的船,或者繼承聯盟時期的老船苦苦支撐。

在軍艦上,蘇軍在20世紀80年代能建造2萬噸級的颱風級潛艇,其對特種鋼材和其他材料的製造水平是相當高的。而至於第比利斯級航母(俄羅斯後來改稱為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和基洛夫級重型核動力巡洋艦的建造,也體現了當年俄國人的高超造船能力。但這一切對於今天的俄羅斯來說都已經是過去的、甚至無法複製的輝煌了

俄軍老化的驅逐艦

在聯盟時代,俄國人不僅擁有強大的、可以在各大洋遨遊的遠洋艦隊,其遠洋航運和捕撈等民用航海也是極其發達的。造船廠誕生的不僅僅是一艘艘分配到波羅的海、黑海或者太平洋的軍艦,造出的更多是航行在航路上的輪船。而如今隨著造船工業的萎縮,俄國人造船的數量和質量雙雙跳水般下跌。

俄軍護衛艦

軍艦上,俄羅斯現在連驅逐艦都造不出來,近10年來入列的大型水面艦艇充其量就是大型護衛艦,更多的則是小型護衛艦甚至是炮艇。民用船舶的製造也是如此,大量航運公司只能買船。而一些俄羅斯人自己造的民用船隻,因為質量不高、油耗大、價錢還不便宜,許多航運公司寧可去買其他國家的二手舊船。這恐怕是俄羅斯造船業的一個悲哀。造船對資金和技術水平要求最高,所以俄國人在這個方面是萎縮得最為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