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心理: 為什麼你總是愛錯人? 沒有誰能填滿你所有的洞。

在婚姻里,誰也當不了對方的拯救者在親密關係中,然而人們很容易滋生「拯救者情結」。

想要『拯救』的對象可能是父母、伴侶、孩子、並向外延伸至身邊的朋友,同事。

在結婚之前,假如女方發現自己的老公愛耍錢、愛喝酒、不愛陪自己,通常都會猶豫到底還要不要嫁給他,可你沒有這樣想。

這一方面源自你的傳統觀念,以為既然跟了這個男人,就必須從一而終;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你伴侶身上的「毛病」,激起了你心中那個「拯救者」的角色,每當你看到他的問題時,你的內心深處都有個聲音對你說:「他會為我改變的。」

15879764122408.jpg

 

後來你發現:

一切都是他的錯,是因為他出軌。

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他還如此對我?

是他有錯在先,是他對不起我,我問心無愧!

就算我做得再怎麼不好,他也不應該出軌來傷害我。

在她們的人生里,看不清每個事件的結果也有自己的責任,而到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的她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

15879764145702.jpg

 

這類女性,都有同一個幻想:

她們認為,只要拯救伴侶,就能讓對方變成她想要的樣子。

為此,她們奉獻自己的人生,不惜一切代價。

這種心理,叫做「救世主情結」。

「救世主情結」其實是助人過度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心理執迷。

具有「救世主情結」的女人,一味堅信自己可以拯救男人,而「浪子回頭金不換」則是她們座右銘。

婚姻里這種「拯救者」的信念,非但不會讓彼此快樂,相反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因為一個人的本質絕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15879764182470.jpg

 

特別是我們想要把自己看到、學習的心靈雞湯,接受到的知識灌輸給他們,從而令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當然,這個過程我們自己會是受益者,比如我們會因此期待伴侶關係更和諧,兩個人可以一起學習和進化,想想的都覺得很美好...

然而,現實中發生的並非如此。

因為,從這件事本身上講,你已經否定了對方的價值和能力。

15879764182544.jpg

 

心理學家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戲劇三角形」模型,即人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只能用三種身份來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這會讓人們在親密關係當中進入「受害者監牢」的陷阱:

其中有一種是「犧牲心態的監牢」,另一種是「依附情節的監牢」。

「犧牲心態的監牢」是指,為了家人,你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你自己並不開心做這些,但為了家人,你選擇犧牲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扮演這三種角色,並在這些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15879764245291.jpg

 

理遊戲很難跳脫,除非具備了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的能力。

所以,心理遊戲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停上演。

大部分人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坑洞」。坑洞到底是什麼?

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

從最根本上來看,我們真正喪失的其實是我們對本體的覺察。

如果無法察覺到我們的本體,它就會停止顯現,然後我們就會感到匱乏不足。

15879764252893.jpg

 

心理學家所公認的:個人的童年經歷,對成年後的人格有重要影響。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適應和生存在這個世界。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形成許多在孩童時代曾經幫助我們生存和保護作用的「機制和模式」,這些模式和行動屬於「孩童」,但在成年之後,卻被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繼續使用。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

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

他們的作為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

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甚至遭到攻擊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15879764268734.jpg

 

「拯救者」們的從來只向外看,卻從來不敢看自己內在潛意識中的真相:

最想救的,其實一直只是自己,自己是深深的受害者

只是沒有勇氣面對真相,所以,只好選擇去「拯救別人」。

舉個例子:

孩子在父母關係面前,往往是無力的,但如果孩子將這個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是可控的:我乖了,他們肯定就好了。

可以說,孩子是以這種「自我犧牲」來換取外部生存環境的安全。

孩子將自己當作家庭的拯救者,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利用這一點。

當孩子無法拯救父母的婚姻情感,那麼長大之後,這種生命的缺失,依然會在Ta自己的情感當中呈現出來。

15879764275668.jpg

 

婚姻、情感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童年的復演,童年是幸福的,婚姻感情也是幸福的,童年是迷茫的,婚姻情感也容易過的很迷茫,童年是被拋棄的,婚姻情感常常會出現被拋棄的事件或感覺發生,童年是痛苦、糾結、恐懼.....

婚姻情感上也會出現類似感覺的人事物讓人重新復演童年的噩夢,所以,童年對一個人來說真的很重要!

愛是一種能力,不是所以人都具備,父母不會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自動升級為有能力愛孩子的人,這似乎很悲哀,更悲哀的是有些人窮其一生都學不會如何去愛而不自知,像個刺蝟一樣傷害離自己最近的人。

如果父母需要持證上崗也許有些人永遠拿不到生育證書。

15879764283501.jpg

 

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親密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

你認為你從那人身上得到某些東西而將自己的洞填滿了。

但很多人忘記了一點,對方不是來填滿你的洞的人,對方沒有義務來拯救你的人生。。

陪伴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伴侶有多累?

伊能靜上《魯豫有約》,談起了過往的一些感情經歷,講述了自己和哈林離婚的原因。

伊能靜和哈林哥的愛情長跑修成正果。

但很遺憾的是,在結婚後第9年,兩個人宣告離婚。

15879764303366.jpg

 

在節目中,伊能靜反思自己:

「可能是我當時太沒有安全感,所以,當我遇到一個可靠的人的時候,我像抓住了一個父母,我希望他把我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我對這個行業男女關係的困惑,通通解決掉。」

這些話,就好像在對伴侶說:我有病,你必須是我的葯、我的醫生,要治癒我、安慰我。

其實,這樣的要求,可以說是幾近苛刻了。

跟這樣的人相處久了,絕對會覺得累和倦。

15879764306805.jpg

 

伊能靜遇到了現在的丈夫秦昊,在兩個人相戀之初,伊能靜還是像以前那樣,將自己的傷痛轉移給秦昊。

但秦昊只是說了一句:有病得治。

他說:我是找老婆的,如果你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你去看心理醫生。

這句話,看似絕情,卻點破一個真相:

世界上能接住你所有負面情緒的人,是不存在的。

就連最愛你的自己,偶爾也受不了自己,也做不到接納自己的全部情緒。

15879764313025.jpg

 

拯救,是人際界線不清最典型的表現:

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過分熱心,過分捲入;過度干涉,過度保護;

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

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

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15879764326776.jpg

 

兩性相處中,男人往往有「帝王情結」,往往喜歡自己說了算;

而女人通常有「拯救者情結」,希望能夠拯救眼前的這個男人。

拯救者情結者,尤以女性居多,男性偏少,通常是受到其原生家庭和從小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的影響而形成,本質上也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15879764342487.jpg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

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

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

婚姻中,溝通和對話是通往自性化的道路。

伴侶雙方能夠適應對方,極大地容忍對方的個性和行為,並能更為真實地評價伴侶的優點和缺點,從本能選擇轉化為有意識的選擇,即是一個成功而成熟的婚姻標準。

放下了拯救者情結,我們將有能力與所愛之人在心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