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哪做錯了?」3600÷9=400被打叉?家長質問老師反被打臉

#0-6歲育兒經#

孩子上學后,父母都會嚴抓孩子的考試成績,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努力學習,而且有一些父母還很較真,知道孩子的分數后還要拿著試卷細細查看,總覺得自己瀏覽過一遍了才能放下心。

 

「我孩子錯了嗎?」3600÷9=400被打叉,家長質問老師反被打臉!

朋友老徐最近遇到一件鬱悶的事,這事和她女兒前幾天的數學考試有關係,因為女兒數學考試的一道題明明做對了,老師卻偏偏給打了叉。為此,老徐好幾天都悶悶不樂,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女兒,才故意給判錯為難女兒。

 

老徐心想,去找老師理論吧,怕增加誤會,把老師惹急了,以後再給女兒穿小鞋;不去吧,女兒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己看在眼裡也憋屈。再三衡量之後,老徐還是決定拿著試捲去找老師理論。

 

被判錯的這道數學題是:「樂器商店新進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 )。」

A.498 元/把 B.400 把/元 C.498 把/元 D.400元/把

女兒的答案是D,可老師卻給打了叉。

老徐質問數學老師:「這道題雖然很容易讓孩子混淆,但3600÷9=400元/把我女兒怎麼錯了?為什麼要給我女兒打叉、扣分?難道您對我女兒有偏見?」

 

一連串的質問讓數學老師有點懵,感覺特別無辜,趕緊跟老徐解釋說:「不是這樣的,我對每個學生都沒有偏見,因為這道題已經有好幾位家長來找過我了!」

隨後又耐心地解釋道:「這道題問的是合理的售價,而不是進價。試想一下原價進得再原價出售,這怎麼能合理呢?這道題考的不僅僅是數學題,更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主要是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雖然班上有很多學生做錯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做對了。不過錯了也沒關係,只要下次注意審題就好了!」

 

老師的解釋既中肯又實在,但是聽到老徐耳朵里卻有些刺耳,感覺像是被「打臉」了,認為老師在諷刺自己沒有生活常識,於是大聲反駁道:「你出的這是什麼破題,這是誤人子弟!數學本身就是很嚴謹的科目,又不是在玩文字遊戲,整那麼複雜還振振有詞,不配當老師,我要去校長那裡投訴你!」

後來,這件事在學生的家長群里也鬧得不可開交,有些家長跟老徐的觀點一致,認為老師出這種題是在誤導孩子,讓孩子放棄正確的思維去走歪門邪道,並沒有起到引導孩子的作用。

 

也有家長認為,數學考的就是孩子的思維邏輯,讓孩子學會變通。孩子審題不嚴謹,思維局限做錯了,跟題目本身沒有關係,懂得變通的孩子將來才會更加優秀。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家長都在吐槽現在孩子的試卷,覺得做題就像是在玩腦筋急轉彎,不能用正常的思維去解答,孩子頭疼,家長也頭疼。這或許也是現在教育的一個趨勢吧!

那麼,面對這樣的事情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過程比結果更可貴

家長們要明白,孩子平時的考試並不能決定什麼,自己的態度,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關鍵的。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做錯了題或沒考好而責罵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來分析試卷,找到錯誤的原因,以及需要進步的地方,避免再次踩坑,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孩子進步的捷徑。孩子吸取了教訓不再犯錯,才是最大的成功。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成績更可貴

有些學生考完試后,在乎的是自己的分數,而不去分析自己做錯題的問題在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即使老師講透了問題的所在,也未必能完全理解。

 

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不是在意孩子的分數,而是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找出不足的原因,幫助孩子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所擁有的就是一種能力,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難得可貴的東西。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面對「數學」這種抽象概念的知識,讓幼兒覺得容易學習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點,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先對實物的多與少、大與小求得了解,然後再自然而然地聯想出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關係。

家長需要知道:孩子的數字敏感期是在4歲左右,這個時候會對空間、數字、順序等等產生很大的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慾。

 

這個時期是啟蒙孩子數學思維的關鍵期,家長們重視了,那麼孩子後續的數學學習會輕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