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要看清哪一類人才是你一生的朋友!
-
生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 2020-06-14 20:14
- 檢舉
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會成為朋友,有的會成為知己,而有的乾脆形同路人。魯迅先生在給瞿秋白先生的信中寫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可見,知己的稀少可貴。
知己可以少些,但朋友卻不能少。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所以朋友在每個人的人生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並非所有接觸過的人都能成為自己的朋友。於是,我們的社交圈子裡便出現了三種人:
一輩子的朋友
這樣的人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數量並不算多。他們大多與你有著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三觀相合才能成就彼此。這樣的人不一定是經歷生死,但一定相互吸引。
記得,父親做手術那年,我剛到省城上班,並沒有什麼要好的朋友。為了求得第二天手術順利,我買了水果硬著頭皮去了主刀醫生張院長的家裡。
初見張院長,便覺得很親切,似曾相識,一見如故。說到手術,張院長給我打氣說,別擔心,一切都會好的。手術結束的時候,張院長握著我的手微笑著說,手術很成功,按醫囑積極配合,就沒有問題。
我一個勁兒地向道謝,當提出請院長吃飯的時候,他婉言謝絕了。父親出院后,張院長還親自來到我們的住處探望,那種深情厚誼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農村孩子何德何能讓一院之長對我如此厚愛?有時我甚至覺得這樣的相處很奇妙。但無論如何,我想這就是緣分吧,我和張院長志趣相投,三觀相合,常常一聊就是一個下午,我們談天說地,笑看古今,沒有固定的主題,只有身心的愉悅和爽朗。
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但我們之間的友誼歷久彌堅。沒有利益牽涉,只有純真情誼。無需物質的鋪墊,單是彼此真誠的問候和促膝長談,便讓人開心不已。無需吃山珍海味,單是粗茶淡飯里的歡笑就讓人回味無窮。這樣的友誼,我們早已將對方請到了生命里。
半路分道揚鑣的人
有的人起初是很好的朋友,但到後來或形同陌路,或漸行漸遠,或反目成仇了。無外乎兩個原因造成。
在時間的洗禮中,漸漸淡忘。
時間會沖淡一切。友誼也不例外。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說起兒時的夥伴。我們都感慨萬千。由於多年在外上學和打拚的緣故,現在回到家鄉有一種濃厚的陌生感,特別是與兒時要好的夥伴坐在一起的時候。家鄉的事,我們一無所知。城裡的事,對方毫無興趣。彼此坐著除了寒暄,更多的是沉默。
沒有了兒時的肆意玩耍,沒有了曾經嬉戲的興奮。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生活里,我們會漸行漸遠,直到不再聯繫。
在頻繁的共事中,矛盾重重。
關係好不好,相處即知道。不少人一開始關係很好,但隨後頻繁的接觸,才發現彼此並不是同類人。在利益面前,總有人把友誼踩在腳下。於是,反目成仇自然不可避免。曾看過許戈輝對藍天野先生的採訪,藍天野先生講到一個刻骨銘心的事情,大意是文革時期,曾經被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出賣,差點丟了性命。藍老爺子眼神里表露出的那種痛苦和悲傷讓人心疼。被最好的朋友出賣如同在背後被捅了一刀。這樣的關係自然不可能再繼續下去。
一開始就合,不可能成為朋友
有一句俗語:話不投機,半句多,工作和生活,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人不一定是壞人,但一定與你三觀不合。你說東,他非要說西,你說南,他非要說北。如此溝通困難,自然是無法成朋友的。所以,有些人,一碰面,從對方的眼神和語氣中,便知不是一路人。所謂「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類人,不管你怎麼委屈自己,也無法成為朋友。是一類人,不必迎合他,也能相處的和諧安寧,彼此珍惜。
所以,與人相處,無需功利,只要帶著一顆真誠的心,便可成君子之交,得一生朋友!
(本文由智一先生說原創,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