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這個

當今社會的很多父母,總是想著要把最好的給到孩子,無論是「愛」還是「金錢」,總覺得給孩子的還不夠多,還不夠好。

那麼應該給到孩子的,什麼才是最好的?是關愛還是陪伴?亦或是物質還是金錢?

關愛和陪伴,自然是伴隨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現今社會經條件進步,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昂貴的禮物或厚厚的壓歲紅包給孩子,並不是說這種行為不好,但卻可能在無形中損傷孩子的福報。

應該留給子孫「多少錢」?

談到金錢,其實金錢的本身並沒有好壞、善惡之分,而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面對金錢,該如何使用金錢,該如何看待對金錢的慾望。

其實,相對富裕的家庭,只要留一些金錢讓兒女成家立業就好,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

在中國社會中,賺錢為兒女是很常見的思想觀念。做父母的都希望留給兒女一些恆產,這樣兒女將來的生活也能相對平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養成惜福、培福的觀念與能力。如果父母幫助孩子養成了惜福、培福的生活習慣,那孩子的未來自不必為他們過分擔憂。

 

培福有哪些方式?

民間有句老話:「寧可來生勝今生,不可今生勝來生。」縱觀古今中外能富過三代的家族,往往都不是留有形的恆產給兒孫的家族,而是留無形的「福德」與「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給孩子的家族,因為經過多代的傳承與經驗的積累,他們深知這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

如果父母能夠先去種福田,做善事,從而以自己的善行影響子孫,子孫自是能夠學會這種能力,也能從你的培福中受益。

那麼培福有哪些方式呢?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有「三福田」之說。快速培福的方法既是敬事三福田——敬田、恩田、悲田。

猶如農夫耕田,能有收穫;敬事三田,可生福德。

三福田:敬田、恩田、悲田

一、報恩福田:父母有養育之恩。師長有教誨之恩。若能供養恭敬。非惟報答其恩。抑且自然獲福。是名報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是名功德福田。

三、貧窮福田:若見貧窮困苦之人。當起慈愍之心。以已所有資生等物而給施之。雖不求報。則亦自然獲福。是名貧窮福田。

——《優婆塞戒經》

恩田:父母師長,有養育、教誨之恩。

若知恩、感恩、報恩,福德甚大。這也類似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民間也有句老話叫做「孝順父母是人生最大的善事」。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養兒方知父母恩」,天下父母對這句話必深有同感。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

敬田:於佛法僧三寶,尊崇、供養,能生福德。經言:「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對於佛法僧三寶能夠尊崇、供養,所生的福德非常大的。有一首偈「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佛是大覺者,佛所說的法,僧眾傳承的法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正解脫。《無量壽經》說:「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

悲田:於貧窮悲苦之人,悲愍之、布施之,能生福德。

這個悲田是否容易做到?其實也不算難。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如果我們能伸出援手幫一幫,其實這也是培植悲心的一種方式了。在悲田上耕種,讓自己的心更加慈悲與柔軟,如若又能常行布施那自是福得倍增。

當然,誦經、做義工、參與慈善,都是培植福報的方式。

 

《曾國藩家訓》中說:積錢不如教子,閑坐不如看書。古人語亦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若不能遵守社會的法律、規則與道德,不能於日常小事中做到惜福、培福,福德會如流沙,隨風而散。

培植「福報」在世間的生存中,確實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們也應該知道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當用完了花光了福報,這時再去積累怕是不太容易。因為那時的你可能被饑寒所迫,每日為生存而辛苦奔波。

人生在世,最後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帶走,能夠帶得走的,只有自身的業力。而能夠留下的,是家族的傳承和教給子孫培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