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林接收關東軍武器,飄飄然向延安彙報:東北遍地武器

「你們攻錦作戰,炮兵的炮火猛烈,出乎意料。我們的炮火全部被壓制住了。我們走到哪裡,炮火就跟到哪裡,炮彈不斷地落到我們指揮所的位置。」——1948年,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被俘后回憶

與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廣泛發動的游擊戰不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大規模的陣地戰和運動戰成為主角。以往在敵後根據地依靠自製彈藥,步槍和手榴彈尚能應付低烈度戰爭,而這時兩軍在正面對壘,雙方都會拼盡全力奪取對方的陣地、要塞和城鎮,戰爭的激烈程度讓彈藥的消耗空前巨大。沒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補給是無法在這種高烈度戰爭中生存下來。

偽滿時期奉天兵工廠生產的炮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百萬蘇軍如鋼鐵洪流一般殺入偽滿境內,不久數十萬關東軍就成為戰俘,一起被繳獲的還有關東軍軍火庫中海量的武器裝備。千里之外的延安一直在關注蘇軍的動向,此時延安認為,關東軍投降之際正是搶佔東北這一極具戰略價值之地的絕佳時機,於是早在8月11日,呂正操、張學思,李運昌等就率領部隊向東北地區進發,一方面配合蘇軍進攻日軍和日偽軍並接受其投降,一方面儘可能地收繳遺留下來的武器。

李運昌麾下的東路曾克林部更是一馬當先,於8月30日和蘇軍會師山海關,並獲得了首批繳獲物資:來自日偽軍的3000多支步槍,50多門迫擊炮,70多挺輕重機槍和各型子彈10萬餘發。而在9月4日到達錦州后,還收繳了偽滿一個滿編旅的裝備:包括步兵炮8門,迫擊炮20門,輕重機槍200挺,步槍3200挺,汽車20輛。這種裝備的規模,絕對是八路軍想都未曾想到的豪華。

1945年擊敗日軍並進入哈爾濱市區的蘇軍

正在清點關東軍上繳槍支的蘇聯軍官

然而,初到東北的八路軍很快就被蘇聯吃了個閉門羹,不少部隊進入東北大城市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蘇軍的刁難。如9月5日曾克林在率部抵達瀋陽市郊時,卻被蘇軍阻攔甚至保衛,蘇聯大兵蠻橫和無理的態度完全不似曾經的布爾什維克兄弟。原因無非是根據原先和蔣氏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軍須將東北交予蔣軍。

經過八路軍方面的反覆交涉和協商,加上雙方共同的紅色陣營,蘇聯對八路軍進駐東北各城鎮並收繳日軍/日偽軍裝備轉向默認態度,只是要以東北自治軍而非八路軍的名義。很快,曾克林就在瀋陽成立東北自治軍瀋陽衛戍司令部,開始大規模收繳敵軍武器,這些武器有關東軍的,有瀋陽憲兵和偽軍的,更有前期潛伏在東北地區的地下組織的武裝。此外,曾還派遣多路部隊赴遼寧各地接管城鎮並接收軍火庫。蘇軍也在暗中將繳獲的大批裝備移交給曾克林所部。

曾克林在此期間獲得裝備規模是巨大的,除了充足的軍用被服,單是蘇軍移交的軍火倉庫裡面就堆滿了槍支彈藥和火炮。

在河北張北一帶與蘇軍會師的八路軍

曾克林(左起第三)進入東北后,羅榮桓(右起第二)和肖華(左起第一)等人合影

看到如此琳琅滿目的軍備,曾克林有些飄飄然了,在隨後赴延安提交的彙報時,曾對東北地區遺留的武器彈藥做了遠遠超出實際的誇大,甚至形容東北現在「遍地是武器」。在曾克林的誤導下,延安後續派到東北的部隊甚至根本不攜帶武器,幾乎空手地進入東北準備接收曾克林口中「遍地的武器」。

等到彭、陳等八路軍高層抵達東北才恍然發現,曾克林吹的牛皮有點大了,雖然東北倉庫里的被服給養尚充足,但武器裝備數量遠遠達不到要求。而且蘇軍對移交軍火一事雖是默許卻也持很大的保留態度,實際移交過來的物資很有限。彭真在抵達瀋陽后就曾致電延安說:「我看守的軍械庫里只有75山炮11門,迫擊炮70門和子彈500萬發。」雖然後來蘇軍受美軍協助蔣軍登陸東北一事的刺激,擴大了移交規模,但結合八路軍開入東北的部隊人數,這樣的武器數量無法應付未來大規模的作戰。

被關東軍遺棄的一處兵工廠

於是,八路軍又回想起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根據地軍民所堅持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路線。既然繳獲和移交的裝備難以滿足需要,那就要靠自己發展軍工來解燃眉之急。在1945-1946年間初入東北的八路軍隊伍里,就有不少根據地的軍工幹部,他們憑藉敏銳的嗅覺,直奔瀋陽、長春等各大城市的兵工廠進行接收,規模較大的兵工廠有瀋陽大東區兵工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

在這些日軍遺棄的兵工廠基礎上,八路軍在東北組建了最初的槍炮廠、彈藥廠和修理廠,原來的偽滿兵工企業開始恢復生產。同時各根據地在抗戰時期建立的軍工生產部門也大批搬遷至東北,並先後在東北軍區軍工部下成立了西滿、遼東和吉林軍工部,組織人員到各地搜集武器、彈藥,生產器械和兵工原料,以近乎「收破爛」的方式去保證初期的槍支彈藥供應,在1946年3月19日遼東省委下發的一份緊急命令中,就強調「今天兵工部門,最主要的還不少如何製造彈藥,而是如何搜集和妥善保管現有彈藥」。

而對於在根據地過慣了苦日子的八路軍來說,收集武器節約用度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很快步兵常用的槍支彈藥就開始充盈起來,而過去少有的各型火炮也開始成批充實到武庫中,在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朱瑞的帶領下,炮校幹部和學員竭盡所能地搜集和修復遺棄的火炮彈藥,到1947年,他們就搜集到各型火炮700餘門。

被關東軍遺棄的重炮炮管

在此基礎上,東北地區的軍事工業開始迅速壯大,到1947年,東北軍區成立新的軍工部,將東北各地的兵工廠進行整合併統一管理。原來以廠為單位進行生產的模式被更為高效的以裝備類別下發生產任務的模式所替代,為此軍工部下面成立了9個辦事處,對軍工生產任務分門別類進行規劃,比如第一辦事處(由原軍工部機構改組而成)下屬生產單位負責迫擊炮彈(主要為81和82毫米)和手榴彈的生產,同時負責製造迫擊炮、步兵炮和槍炮備件。

第二辦事處則主要負責生產步槍子彈。第四辦事處(由原遼東軍工部改組)負責生產步兵炮彈和山炮彈。第五辦事處(由西滿軍工部改組)負責修理槍械和生產60毫米迫擊炮炮彈。這樣的模式下,東北地區的軍工生產終於步入正軌,據不完全統計,在東聯轉入戰略反攻時的1947-48年間,東北軍區各兵工廠共生產子彈824萬發,手榴彈163萬枚,60毫米迫擊炮彈41萬發,81和82毫米迫擊炮彈共50萬發,其餘各種山炮野炮炮彈11萬發,所生產的武器規模完全可以應付解放戰爭龐大的消耗。

在瀋陽剛剛被修復的一門日造96式150毫米榴彈炮

朱瑞帶領炮校幹部和學員在檢查剛剛修復的日造96式150毫米榴彈炮

從1947年5月中旬,東聯轉入戰略反攻開始,彈藥的消耗開始激增,到當年末發起冬季攻勢時,彈藥的消耗量更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量級,時任民主聯軍後勤司令員的黃克誠就曾感慨:「冬季攻勢三個月彈藥的消耗量,比蘇區十年內戰的總消耗還多。抗戰八年的彈藥消耗也不一定趕得上這三個月。」而這只是解放戰爭前期的作戰,到了著名的三大戰役期間,彈藥消耗量更是成為天文數字,在遼瀋戰役期間攻打錦州時,東北野戰軍就出動了900門各型火炮對蔣軍進行狂轟,敵軍的防線和抵抗意志被迅速瓦解。而這樣空前規模的炮兵作戰,沒有東北地區建立起來的軍工生產體系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東北野戰軍裝備的日制92式步兵炮

遼瀋戰役期間,使用日制山炮炮擊敵軍的東北野戰軍

除了滿足東北地區作戰的需求,從1947年開始,東北局又向其他根據地輸送成批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其他戰區的作戰。在淮海戰役期間,中原野戰軍裝備的武器彈藥就有不少來自東北地區的兵工廠,而其中各型炮彈則基本來自於位於大連的東北軍工部第九辦事處(由大連建新工業公司改組而來),戰後粟裕就曾總結:「在全殲杜聿明集團時,我軍炮火完全壓制了敵人,這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