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

  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后,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漢地佛教: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歷來均以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傳播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中國內地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陽市東10公里處的白馬寺。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

  佛教在中國的三國、魏、西晉各朝代時,主要傳播活動仍是佛典翻譯,魏都洛陽和吳國的都城建業是傳播活動的中心。這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佛教教義的宣傳、研究,為以後佛教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階層人普遍信仰佛教,到處建有佛塔、寺院。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等古代的雕塑、壁畫,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工程。這時有成就的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344—413年)所譯的佛典有384卷,內容正確,技巧精湛,對佛教發展貢獻極大。還有西行取經最有成就的法顯(337—422年),他遊歷了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30餘國,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寫見聞,為佛教發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亞諸國史地,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篤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捨身入寺院為寺奴都由國家出錢把他從廟裡又贖回來。梁武帝親自講經說法,撰寫經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餘人。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後下詔在全國建寺院,設釋經處,培養了大批佛教高僧、學者。這時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歷時19年,長途跋涉5萬餘里,去到印度取經,共翻譯佛經75部1335卷,並寫出了《大唐西域記》見聞錄。唐太宗推崇玄奘為「法門之領袖」,「千古而無對」。

  北宋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中國和印度的僧人間傳法交往絡繹不絕。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發展到頂峰,全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況。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侶,即位后自封「大慶法王」,親自講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幫助他鞏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權。 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仍在民間流行。清朝末年中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佛學研究學者,如楊文會、歐陽竟無、大虛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並對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見解,把佛學思想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藏語意為「上師」。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傳於我國雲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區,那裡人民的佛教傳統信仰與南亞佛教國(泰國、緬甸等)大致相同。大約是在7世紀中葉,佛教從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那裡若干世紀以來,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進修學的優良傳統。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重新落實宗教政策,經過二十多年的恢復與發展,使得佛教在中國又顯現出生機,出現了很多高僧大德與積累了一大批有發展的僧才。現有寺院上萬所,僧眾近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