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家長這5個做法會讓孩子脾氣越來越壞,你會怎麼做?

案例一:

「媽媽,我還想再看一會電視。」「不行,你已經看了一個多小時了,太晚了,明天還要上學呢。」「不要,我還想再看一會兒!」「你這孩子,煩死了,怎麼說都說不聽啊?再吵以後都不給你看了。」孩子「哇」地哭開了,讓本來就因為工作而焦慮的家長瞬間崩潰。

案例二:

「爸爸,我想聽故事。」「乖,我正加班呢,你去找媽媽吧!」「媽媽,爸爸讓你給我講故事。」「媽媽還得做家務,寶寶自己看好不好?」孩子一臉失望地走開,不一會兒,就大聲地哭起來,讓正忙碌著的爸爸媽媽焦躁不已。

作為家長,大家對這些情景都很熟悉,應對孩子鬧情緒是每個家長的必備技能。但是,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應對措施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這些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粗暴」式制止

孩子情緒不好發脾氣時,往往伴有哭鬧、撒潑、摔東西等行為,很多家長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孩子一鬧就發火,不分青紅皂白責駡孩子,企圖阻止他們鬧情緒。這種方法簡單粗暴,雖然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長在呵斥孩子時,孩子會因為害怕而停止發脾氣,但內心的需求和情感並沒有得到滿足,負面情緒只是被暫時壓制。長此以往,心思敏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父母認可,越來越膽小、懦弱,而天生比較叛逆的孩子則會越來越「皮」,為了「逼迫」父母妥協,越罵越鬧,難以管教。

2、「妥協」式制止

孩子發脾氣時,多半是有需求,要麼是物質,要麼是情感。這時候孩子會通過情緒化的行為如哭鬧、撒潑打滾、摔東西等給大人形成一種「脅迫」式精神壓力。有些家長比較寵溺孩子,見不得孩子哭,容易妥協,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種縱容行為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不利於培養他們內斂、沉穩的品格。另一方面,孩子缺乏是非觀念,如果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也縱容,會讓孩子形成不分是非、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

3、「誘哄」式制止

這種方式其實是「妥協」式制止的一個「升級版」。家長不會縱容孩子,而是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制止孩子發脾氣。例如孩子想要買玩具,家長就通過給孩子講笑話、帶孩子吃零食等方式將孩子對玩具的需求轉移到別的地方。這種方法雖然會取得一時效果,但孩子的實際需求並沒有被滿足。總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將不再信任家長,甚至拒絕跟家長溝通,難以管教。

4、「冷暴力」式制止

一些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時,既不斥責孩子,也不縱容孩子,而是將孩子晾在一邊不管不顧。孩子怎麼哄勸都不聽時,給他們適當的空間讓自己冷靜下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這不意味著不聞不問。不聞不問實際上是一種「冷暴力」,他們不去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對孩子的要求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這樣一味冷處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父母喜愛,可能會為了取悅家長不斷壓抑自己的天性和需求,或者是厭惡家長,情感冷漠,形成惡劣的親子關係。

5、試圖講大道理

孩子發脾氣時,情緒非常差,聽不進家長的說教,家長越講道理,孩子脾氣越大。孩子會認為家長給自己講道理其實是滿足自己的要求的前兆,家長講的什麼並不重要,他們只會覺得自己要「勝利」了,會變本加厲的哭鬧,從而養成用鬧情緒來滿足要求的壞習慣。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們這些錯誤的做法,都意在「制止」而不是「疏導」。家長應當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一味以「孩子不鬧」為目的,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但不制止不意味著不去糾正,縱容他們發脾氣。

1、情緒化嚴重,不容易控制自己

孩子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如果不適當進行干預,任由孩子亂發脾氣,時間長了,孩子的脾氣會越來越暴躁,而且還會影響他們的社交關係。

2、太過自我

家長如果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不加控制,任其發展,要什麼給什麼,孩子以為自己是家裡的中心,容易養成太過自我的性格。孩子習慣於別人都圍著自己轉,一旦受點挫折或者遭到拒絕,就會鬧情緒,不招人待見。

3、太過強勢

有些孩子喜歡通過發脾氣來控制別人的意願,稍有反對,就會大發脾氣。家長如果不及時糾正,時間長了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為人處世往往容易顯得強勢、剛愎自用。

4、缺乏耐心

愛發脾氣的人往往做事情沉不住氣,缺乏耐心和專注力,如果家長放任孩子發脾氣不管,孩子容易形成急脾氣,不利於將來的工作和學習。

所以,孩子發脾氣家長既不能縱容,也不能聽之任之。家長應該怎麼正確的應對孩子鬧情緒呢?

1、 認同孩子發脾氣

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都有自己的脾氣,他們也會生氣、會煩躁。因此,家長應當尊重孩子,平等的看待孩子,正視孩子發脾氣的行為,不要單純認為這是孩子淘氣、不聽話的一種表現。換個角度,如果對你發脾氣的是個成年人,你還會認為他是單純的無理取鬧嗎?有了這個意識,家長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發脾氣行為。

2、 先給孩子冷靜下來的時間

孩子哭鬧不止時,家長可以選擇離開一會,孩子哭累了,就不會哭了。不要擔心他們哭鬧會傷到自己,比起那些錯誤的做法,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才能溝通,這是最理想的做法。孩子停止哭泣時,家長可以抱一抱孩子,親一親他,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不愛他了,只是給他冷靜下來的時間。孩子情緒得到緩解,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嘗試溝通了。

3、耐心溝通,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鬧脾氣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是不良情緒的宣洩。家長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告訴他們無論什麼事情家長都可提供幫助,例如為了滿足某種要求,為了求關注,因為某些事情沒做好想獲得家長的安慰等,明白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4、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家長可以主動示弱,並詢問他們的意見,等他們提出要求之後,再告訴他們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例如「確實,樂高玩具更加有趣,但是現在媽媽還沒有那麼多錢,你跟媽媽一起攢錢好不好?」這個時候孩子認為自己被重視,被尊重,即便自己的要求是不能取得家長的同意,情感上也已經得了滿足,情緒自然會得到緩解。

如果家長太忙,平時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孩子鬧脾氣只是在求關注,家長就應該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將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孩子身上,慢慢地孩子對家長重新構建了依戀和信任,發脾氣的次數自然會減少。

孩子因為遭受了挫折,例如在幼稚園被批評了很沮喪,害怕爸爸媽媽也否定自己,就會本能的通過鬧情緒來試探家長是不是還認可自己,此時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安慰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不管發生什麼,爸爸媽媽也愛你、不會放棄你」的感情信號。家長可以這麼說:「今天幼稚園老師批評了你,媽媽也感到很遺憾,但是我會幫你一起去改正錯誤的,不管怎麼樣,媽媽都永遠愛你。」孩子情感上得到了安慰和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發脾氣了。

總之,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發脾氣行為。孩子對家長髮脾氣,說明孩子信任家長、依賴家長。家長可以把疏導孩子的情緒看作是一種情感上的溝通,把「制止」變為「幫助」,在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同時,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