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小伙「親手打造136.1坪江景房」邀請父母同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空間」相處和諧輕鬆



2016年,重慶小伙劉碩從北京回到老家,

把荒廢許久90年代的老別墅,

改造成一個宜居的新家,

並主動邀請父母、奶奶同住,

還把工作室搬來家裡,

儘可能多地陪伴家人。


新家450平米,4層樓,

從設計到布置,劉碩全部親力親為,

把年輕人的審美覆蓋到所有細節上:

為父母打造獨立卧室,

鼓勵爸媽分床睡;

為喜歡種植物的父親,

打造上下2層的溫室;

給母親做了能看到長江的瑜伽空間……


以前沉迷「歐式豪宅風」的媽媽,

也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審美品味,

主動穿起了黑白灰。

劉碩說:「大部分年輕人不願意跟父母住,

我和父母更像三個獨立的個體,

給對方足夠的自由,從容相處。」

撰文 瀟鉞



重慶小哥劉碩,從幼兒園開始就跟爺爺奶奶一起住,初中跟父母相處過幾年後,17歲去了英國留學,學習建築專業,每年只有暑假的幾個月能回來跟父母相處。

留學回來之後,劉碩發現繁忙的父母雙雙退休,於是想著不如利用自己所學,造一棟可以一家人一起住的房子,多陪伴父母。

改造前VS改造後

這裡就是玫瑰山莊,90年代末,劉碩和家人在這裡住了7年,之後就搬到另外的地方去居住了,老房子就這麼一直空關著。

卧室改造前VS改造後

廚房改造前VS改造後

玫瑰山莊離長江的直線距離只有200米左右,視野寬闊,能夠俯瞰長江大橋和對面整個渝中半島。小區雖然已經相當老舊,綠植野蠻生長,但劉碩家水刷石的灰色牆面,在一群破敗的房子中格外顯眼。三年前,劉碩決定自己動手,親手改造這個家。


以前吃完飯每個人都逃回卧室,

現在我們在客廳喝茶、聊天

改造後的房子一共4層,面積一共450平米(約136.1坪)。一樓和負一樓是公共空間,二樓分別是父母的兩個卧室,頂樓是劉碩的工作室和自己的卧室。


從狹窄的玄關走進房子內部,視野逐漸開闊,穿過60平米的開敞空間後就能看見一整排落地窗,不自覺地往前走,站在窗邊,可以望到窗外的長江大橋、菜園壩大橋。


負一樓的廚房跟餐廳全部挪到了靠江的這一面,在公共空間的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賞到江景。


從一樓到負一樓,整個公共空間沒有做一道隔牆,從客廳向下望就可以看到廚房一角。劉碩喜歡這種在家裡一眼就能看到家人的感覺:「大家在各個角落裡互不打擾,做著自己的事,也是一種無聲的陪伴。」


原來的老房子陰暗潮濕,每個房間都是封閉狀態。重慶夏天室內溫度可以達到50多度左右,即使空調開著了也沒辦法降溫。因此,劉碩把磚混結構改成了梁、柱承重的框架結構。

「以前回到家,每個人吃完飯都逃回自己的卧室,沒有人願意待在公共空間。現在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在這裡聊天、喝茶,環境更好就意味著能吸引大家到這裡交流。」

劉碩和媽媽

兒子幫父母達成」分床睡「的心愿

改造的時候,劉碩的母親叮囑二樓一定要有兩個卧室。父親睡覺有打呼的習慣,影響母親的睡眠質量,劉碩專門做了一間小卧室,父親回來晚了,或者休息不好的時候,兩個人就分開睡。

父親的卧室

母親的卧室,劉碩專門做了一個直飲水源和獨立水槽。早上母親可以自己在房間里煮茶、泡咖啡、吃一點簡單的早餐,省去了下樓的麻煩。因為卧室比起客廳更私密一點,她也會邀請一兩個特別好的朋友,帶到卧室里聊天、喝下午茶。

母親的卧室

主卧的內部給母親做了20平米的衣帽間,裡面擺滿了她的衣服、包包、配飾……她在裡面可以盡情打扮自己。


劉碩的父親特別喜歡養植物,已經用心鑽研了6、7年,房子的西北側做了一個兩層樓的溫室,裡面放了大大小小二十多種植物,既解決了樓與樓間距過近的問題,又能滿足父親的興趣愛好。天氣比較晴朗的時候,溫室里植物的影子還可以投射到整個公共空間里。


因為父親有長期閱讀的習慣,再加上劉碩的專業書籍,家裡有不少的藏書。劉碩不希望有一間孤立的客房作為書房,而是設計了一個大書架,從負一樓到一樓貫穿整個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一個公共空間的角落拿自己想看的書,去想去的地方看。


做溫室的時候,劉碩也跟父親諮詢了很多專業方面的問題,把總結出來的經驗融入到植物房裡面。開窗的方向、大小,都是精心計算過的,就是為了這些植物能有良好的通風和日照。

溫室內還配了蓄水池和噴灌系統,哪怕是父母去外地旅遊幾日,這些植物也能夠「生活自理」,獲得悉心照料。

劉碩在家裡的工作室

成功改變父母的審美品味

整個改造的過程中,劉碩的媽媽是一開始最難接受的人,也是改變最大的人。

劉碩說:「我媽從玫瑰山莊之前就開始自己做家裡的室內設計。當時家裡的顏色,我媽用的還挺大膽的,比如有一些粉綠色、粉紅色、紫紅色這種特別鮮艷顏色,牆紙、沙發要選裝飾性特彆強的,連燈具上面也要有雕花和水晶。」


搬進來之後,他能明顯感受到母親一開始的失落。第一年,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跑來問他一些問題,「為什麼這個房子這麼空?為什麼牆面全是白色?為什麼做得這麼簡單,不能稍微花哨一點?」

居住一年多之後,母親才開始慢慢接受這種新的居住方式。


劉碩覺得,母親最大的改變是穿衣風格。「她以前穿衣服的風格非常大膽,顏色鮮明,跟她喜歡的那種室內風格特別像,住進來之後,她把原來鮮艷的衣服都收起來了,慢慢開始接受一些新的理念,覺得華麗不一定是最好的,穿衣風格更素一點,反而覺得樸實、舒服。


母親現在很注重身體健康,因為卧室有大面積的開窗是朝著長江的,她會在窗子旁邊做瑜伽,或者在沙發旁邊看一會兒書。


她以前還喜歡打麻將,但後來搬進來之後就慢慢變得不愛打麻將了,現在一樓的麻將室變成了父親經常在裡面看書、寫字的地方。


溫室建好後,為了達成兒子對空間的要求,特意選擇了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綠葉植物,劉爸爸每天都要在裡面待半小時,松一鬆土、澆一澆水,這裡成為他最心愛的一個空間。


在家上班,

父親也熱心參與兒子的工作

現在劉碩一家搬進來差不多快三年時間。因為樓層的關係,父母的生活區在二樓,劉碩平時在頂樓的辦公室工作,互相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

劉碩的卧室

周一到周五,劉碩工作室的同事會到家裡來一起辦公,幾個小夥伴一整天幾乎就待在家裡頭。

白天工作完了之後,工作室的小夥伴就跟家裡人一起在樓下吃飯。劉爸爸以前有自己的公司,所以偶爾也會參與工作室的會議,跟大家講講他的經驗,給年輕人一些指導。

劉碩和小夥伴在家裡的屋頂上

劉碩覺得,大部分年輕人不願意跟父母住,可能是因為兩代人很多觀念上的差異,會產生很多矛盾和分歧,相處起來大家都會很累。其實只要耐心一點,多溝通,情況就會好起來。


劉碩小時候,父母會性格會更強勢一些,現在父母也退休了,三人倒更像三個獨立的個體。因為房子的落成,劉碩也會跟父母之間多出來很多新話題,大家會時不時在空間裡面討論當時的一些設計,引發出對很多東西的看法。父母對的劉碩工作和生活能力,也有了新的認識。

「我比較幸運,爸媽可能是思想比較開放的兩個人,他們非常願意去接受年輕人的想法,願意體驗我們提出來的一些事情,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給對方干預和控制,每個人都感覺舒適、安逸。」



在一條以往採訪的大部分案例中,大部分80、90後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跟父母居住,一是生活方式不同,二是審美上會有巨大差距,改造一棟房子就能改變父母的生活習慣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跟劉碩以及他的父母,一起聊了聊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相處之道:


Q:你是怎麼跟父母來解釋你的設計的?

劉碩:一開始從概念到方案到施工圖,我都是真的把我爸媽當成甲方結案的。房子修之前他們就已經知道這個房子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媽第一次走到改造後的房子裡面,還是受到了很大衝擊。我們住了三年之後,我媽的一些觀念、審美上的取向才開始慢慢地變動。

從我母親身上學到了一個經驗,他們那一代傳統的審美是根深蒂固的,超越了我們的想象,你要讓他們一次接受很難,需要慢慢地改變、說服。現在爸媽在海南的度假房也是交給我做設計,說明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


Q:劉爸爸、劉媽媽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改變?

劉爸爸:我覺得自己住在了劉碩的作品里。傢具、牆面的顏色都是他重新選過的,老傢具基本都丟掉了,碗筷、餐具、廚具,也都是劉碩重新購買的。我們不用的東西都及時收納起來,會更注重檯面的整潔,這樣才能讓家保持一種美感。跟以前亂糟糟的家相比,美觀度確實提高了不少。


劉媽媽:一開始肯定是不適應的。我的圈子裡都是我們那個年代的裝飾和風格,剛搬進來住的時候,很多人會問我,哎呀你們家是不是還沒裝修完呀?沒有裝吊燈屋子會不會很黑呀……後來那些不理解我兒子作品的人,我就不叫他們過來看了,只有能懂得這個屋子美的人,我才會邀請到家裡做客。

以前我喜歡穿一些大牌、奢侈品,後來住進來以後,覺得過去的服裝有些浮誇,還是簡單、樸實的衣服更舒服,慢慢穿衣風格就改變了,連我的幾個閨蜜也受我的影響,穿著更素雅了一些。


Q:和爸媽相處的秘訣是什麼?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到年輕人?

劉碩:雖然我從小很少跟爸媽一起住,17歲又去了英國,但是彼此的感情一直很好。我爸媽是那種會給自己找樂子的父母,不會把重心放在兒女身上。平時他們自己經常出去玩,我媽每周都去健身、約姐妹喝茶,我爸會找機會跟朋友去歐洲旅遊。

另一方面,這個房子的結構也幫到我們很多。房子本身有4層,生活區域相對獨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空間活動,所以相處起來也很和諧,很輕鬆,不存在什麼問題。保持適當的距離、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是我希望給到大家的建議。

部分圖片來源:偏方攝影、石頁工作室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