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惹人憐愛!退休後才知道:以下「5種新老人」最受子女歡迎

如果來不及享受年輕,那就好好享受變老。

退休了,去東邊看日出,也追趕西邊的落日,在一抹晚霞裡散步。

想象的生活美不勝收,回到現實卻是一地雞毛。


太多的退休老人,出門就悶悶不樂,什麼都不適應;

在家帶娃,也被兒女埋怨;獨居的日子,只能盯著電視機,持續發呆。

如何過好餘生,展示老年人的風采?


《民生周刊》裡說:「『新老人』正在打破傳統養老模式的藩籬,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高質量化的特徵。」

誠然,做一個新老人,最受社會歡迎,那麼,新老人該具備哪些特質呢?



一、學習「新知識」,思想進步


俗話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三天不學習,人就會退步,這樣的觀念,自古就有。

看看現實,退休老人吃飽穿暖,不成問題,但是患病之後,就醫需求就不一定可以自己來了。

用網路掛號、排隊、領取檢查結果......很多老人都不會。

長輩們出門旅遊,卻搞不懂訂房、預約各種規則,只會乾著急、一肚子怨氣。

老人也得學習各種網路服務,在需要的時候,就不麻煩別人了,還能感受到發展帶來的便利。

跟著時代的腳步,人老了做個「萬事通」,絕對讓子女晚輩刮目相看!


二、善待「新家人」,促進家風


當我們變成爺爺奶奶時,就會發現,家庭多了幾個新人:女婿、兒媳、孫子、外孫。兄弟姐妹家,也有新人。

長輩們習慣「護短」,把自己的親骨肉當家人,新來的人都是外人。顯然,這是要製造婆媳矛盾、隔代仇恨。

好的關係,都是「將心比心」!


當老人用心關照家中新人時,就會發現,任何一種關係,都會變好。

比方說,婆婆逢年過節,問一問兒媳,需要幫忙做什麼、買什麼?也問候兒媳的娘家人,甚至送一份小禮物。兒媳對婆婆的態度,一定會有所改變。

家庭和睦了,什麼事情都會順。



三、找到「新工作」,發揮餘熱


《湖北日報》曾講述了一位叫徐雙敏的老人,她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後,就去克拉瑪依校區支教。

她告訴家人:「活了一輩子只在方圓5公里內打轉,這回退休了,一下子跑出去差不多4000公里。」

雖然工作辛苦,但是她樂在其中。當學生得獎之後,就渾身是勁。

一份新工作,不一定有很多收入,不一定會讓自己成名,但是會讓自己變得溫暖,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在發揮餘熱的過程中,人就越老越吃香。

作為普通退休老人,可以掃一次大街、守一次馬路;可以去社區做服務,當一次義工。

人,一直活著,一直有價值,就活得精神抖擻,很有尊嚴。


四、適應「新地方」,隨遇而安


北宋的蘇軾被貶多次,在偏遠的地方生活多年。到五、六十歲,還在惠州、海南生活。

雖然人生發展受阻,但是蘇軾沒有頹廢,而是積極服務群眾。比方說,在惠州打造西湖美景。

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只要融入新的地方,就會發現新的生活方式,並且有新的朋友。


我們退休後,也許會跟著子女去其他地方生活,或是幫忙帶娃,

如果動不動就要「回老家」,每天都抱怨「這裡不好玩,沒有朋友」,就會給兒女添負擔。

「隨遷」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只要人開朗熱心,去哪裡都能紮根,生活不會孤單,兒女也能放心。


五、打造「新愛情」,浪漫情懷


年輕打拼工作、努力賺錢養家時,沒那麼多精力去顧及老伴的感受,夫妻倆甚至聚少離多。

退休後應該好好彌補老伴,夫妻倆去旅遊、看風景,單獨相處,還可以補拍婚紗照,把人生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

曾有大男子主義的男人,還可以學學做飯,讓老伴感受到男人的溫柔。

夫妻一輩子,有矛盾、有吵架,但是後來都要修復。

總不能在老年時,還鬧離婚吧。不能離婚,就往好的方面去行動。

老夫妻感情好,兒女們才更加放心,不會夾在兩位長輩間、左右為難。


把自己照顧好,這是退休老人應有的自律!

把自己照顧好的同時,也顧及到社會的其他人,想一想,社會在進步,老人豈能退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黃昏靜靜過,還有漫天星。


作者:布衣粗食。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