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同時愛上2男」誰都無法放棄!提出三人同居「竟得到了同意」…

丁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知名女作家,是繼魯迅後,和茅盾、巴金、老舍等人一起開闢文學新路的重要作家,留下了《夢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等經典作品。而她本人的經歷也是相當傳奇。


作為一個出生於上世紀初的女人,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不得不寄人籬下,幼年便被許配給了表哥,但當丁玲成年後,因為啟蒙思想的傳播以及自主意識的覺醒,她最終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丁玲先後和胡也頻、馮雪峰、馮達、陳明相愛。在嫁給胡也頻之後,又愛上了馮雪峰,還試著三人一起生活,連好友沈從文都看不下去...


丁玲出生於湖南臨澧、世代為官的大家族,本姓蔣,乳名冰姿,後改名為冰之。丁玲的父親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曾留學日本,但回國後還沒做出一番事業、就因病逝世,當時的丁玲,還不到4歲。寡母幼女受到各種欺辱,母親不得不變賣家產,帶著丁玲和弟弟寄居舅舅家。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丁玲過於早熟,而外祖母則早早地把丁玲訂給了表哥當老婆。


丁玲的母親佘曼貞、在流盡眼淚後,決定走進學堂、奮發上進,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時丁玲和母親佘曼同入常德女子師範求學,造就了一段母女同學的佳話。1924年秋,20歲的丁玲從上海奔赴北京,住在一個補習學校裡,生活清苦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胡也頻,胡也頻是首飾學徒出身,窮困潦倒、熱愛寫詩,他們很快就墜入愛河。


丁玲與胡也頻同居在北大紅樓對岸的一座小樓,胡也頻整天寫詩,謳歌愛情以及控訴現實的黑暗,丁玲也開始寫作,先後創作出了《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被編輯葉聖陶刊看重,接連兩期發在《小說月報》的頭條。


當時,漂泊在北京的沈從文也開始發表文章,他是丁玲的湖南老鄉,又跟丁玲一樣心懷文學夢,兩人關係非常好。丁玲、胡也頻和沈從文三人,打算把稿費攢下來,將來去日本讀書,就跟魯迅一樣。首要之務就是學習日語,一個朋友介紹了馮雪峰。


除了教學日語,馮雪峰也會和丁玲談國事、文學,馮雪峰很快地愛上美麗又多情的丁玲,一來二去,兩人就超越了師生關係。沈從文在《記丁玲》一文中寫道:「馮雪峰上課一禮拜,兩人之間便皆明白了這種學習有了錯誤,她並不適合跟這個人學日文,他卻業已起始跟她學習愛情了。」


丁玲雖然嫁給了胡也頻,但她知道,自己和胡也頻的感情、並不是純粹的愛情,更多的是患難與共的情感,因此,丁玲並不願意輕易失去馮雪峰。後來,丁玲提出要三人一起住在杭州,胡也頻自然不肯接受「三人行」,因此爆發了爭吵,但到了第二天,胡也頻還是跟著丁玲一起去了。


丁玲對愛情抱有天真的幻想,認為三人可以相安無事地生活,但兩男一女、其中一對還是夫妻,自然是行不通,就連沈從文都看不下去,讓丁玲不要那樣做。最終,丁玲讓馮雪峰離開了,她其實深愛著馮雪峰,卻退回了馮雪峰的全部來信,並拒絕見面,完全切斷關係。


丁玲曾寫道:「我真正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就好了,我常常想,能睡在你懷裡一次。」


1930年11月8日,丁玲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胡小頻。胡也頻初為人父、萬分激動,但不幸的事很快就發生了。1931年1月17日,胡也頻沒有回家,一兩天過去後仍不見影蹤;1931年2月7日,胡也頻和柔石、殷夫、李偉森、馮鏗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反動派同時殺害。


噩耗傳來,丁玲悲傷不已,她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要堅強活下去,「悲痛有什麼用,我要復仇…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他用他的筆和血、替我們鋪下了到光明去的路,我們將沿著他的血跡前進。」


於是,丁玲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送回老家,奮不顧身地投入更殘酷的鬥爭。之後,一個叫馮達的男人、進入了丁玲的生活。當時,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前來採訪丁玲,馮達是翻譯,她對丁玲細心關懷,使丁玲漸漸走出了哀傷,兩人最終墜入愛河。丁玲和馮達一起生活兩年,直到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家中被捕、關進監獄,丁玲懷疑是馮達告的密。


在監獄裡,馮達向丁玲賭咒發誓,說沒有出賣丁玲,丁玲最終選擇了相信。反動派想要威逼利誘、收買丁玲,性格剛烈的丁玲以死抗爭,她曾把頭伸進繩套、一腳踢翻凳子,是馮達把失去知覺的丁玲救了下來,死過一次後,她不再萌生輕生念頭,發誓要堅強活下去。


後來,丁玲在獄中懷孕了,並於1934年9月生下了一個女嬰,取名叫做蔣祖慧。出獄後,丁玲確定是馮達告的密,毅然決然離開馮達,從此再未見面,而丁玲則將兩個小孩都帶到了延安,獨自將他們撫養長大、培養成才。


1936年9月,丁玲透過魯迅、馮雪峰、張天翼等人的幫助,於11月從西安奔向保安,中央宣傳部專門開了一個歡迎會,毛澤東、周恩來都出席了會議。丁玲建議成立一個文藝俱樂部,毛澤東、張聞天等人都十分支持,並提議定名為「中國文藝協會」,由丁玲擔任主任。


丁玲曾回憶第一次見毛澤東時的情景:毛主席進來時,頭髮很長、剛刮過臉,披著棉大衣。我的桌子在最後一個,我不認識他。之後,丁玲跟毛澤東說想當紅軍,親眼看看打仗。毛澤東說,還來得及,於是丁玲就跟著隊伍北上。12月末,丁玲在前線收到毛澤東用電報發給她的《臨江仙》:「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這是毛澤東唯一贈給作家的詩詞,不難看出,毛澤東對丁玲是極為看重,不僅因為丁玲的到來、對於蘇區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也因為丁玲與毛澤東的好幾位故人有交情。在延安,丁玲遇到了一生中情感最後的寄託陳明。


「一二·九」運動中,陳明是上海麥倫中學的學生領袖、上海中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中央軍委委託中宣部組建「西北戰地服務團」後,丁玲為西戰團主任,陳明則擔任西戰團的宣傳股長。陳明長得瘦小,渾身卻充滿了活力,他腦子快、主意多,丁玲越發喜歡這位年輕的宣傳股長,陳明則傾慕丁玲的才華。


兩個人之間有一道歲月的鴻溝,丁玲要比陳明大14歲。然而,真情是無法阻擋的!1942年2月,在延安蘭家坪一間窯洞,39歲的丁玲和25歲的陳明終於結為連理,在陳明的幫助下,丁玲寫下了著名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她扉頁寫道:「留給陳明:因為你給我許多幫助,使我這本書寫得比較少一些錯誤和缺點,而且當我寫作時,不致為外界所影響我的情緒,我應該感謝你的。」


建國前後,丁玲幾次到東歐訪問,陳明則一頭扎到工廠體驗生活,並寫了話劇《窯工》、《生死仇》,獨立完成了電影劇本《六號門》。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榮獲斯大林文藝獎,並被翻譯成10多種文字,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看到丁玲取得卓越的成績,毛澤東感到非常高興。


丁玲和陳明,事業有成、比翼雙飛,是一對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此後,丁玲與陳明相守到老,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彌留之際,向陳明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是:「你再親親我!」不知大家如何評價女作家丁玲?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