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才是大唐真正的第一名將,如果他要當皇帝,皇帝只能乖乖退位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叫《醉打金枝》。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郭曖在壽宴上喝的伶仃大醉。回到家後,就跟自己的老婆昇平公主吵了起來。

氣頭上的郭曖大罵:「你不就是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根本不稀罕當那個皇帝!」結果越吵越厲害。公主十分生氣,一氣之下跑回皇宮向皇帝唐代宗告狀。

唐代宗得知緣由後不但沒有拿郭家開刀問斬,反而勸誡女兒:「郭曖說的不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早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勸公主回郭家。

這就奇怪了,何以如此?因為劇中的郭曖是郭子儀的兒子。

當然,郭子儀知道這件事,不僅痛打了自己的兒子,而且該親自將郭曖綁到唐代宗面前謝罪。

唐代宗還為二人打圓場說:「不癡不聾,不做阿翁。小夫妻之間的事,我們長輩不用太認真。」

最終小夫妻終於和好。

由此,我們看到一層微妙的關係,那就是唐代宗為何如此懼怕郭子儀?

原因則是郭子儀是大唐兩百多年曆史中唯一一個能力挽狂瀾,拯救大唐王朝,再造王朝的功臣。甚至說如果沒有此人,大唐王朝或許要早一百多年亡國。而且郭子儀要當皇帝,唐代宗也得乖乖讓位。這就要說到郭子儀的功績了。

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這一年女皇武則天改年號為神功,所以是武則天神功元年。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公元749年,唐朝設立安北都護府,任命郭子儀為橫塞軍使,兼左衛大將軍;公元754年,郭子儀改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職位雖然不斷高升,但是郭子儀從未獲得重用。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朝廷才想起年近花甲的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狼狽地逃至四川,不過當時的太子李亨卻選擇了積極光復大唐。

後來太子李亨取唐玄宗而代之,並且遙尊遠在四川的唐玄宗為太上皇。而剛上任的唐肅宗李亨需要軍方勢力的支持。而當時在河北戰場前線衝鋒陷陣的郭子儀在得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的消息後,立即停止進軍,與李光弼率軍趕到剛登基的唐肅宗面前,擁護唐肅宗。

結果,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朔方節度使。之後組織更多力量平叛。

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平叛軍收復了河東、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郭子儀因功加封司徒、代國公。

這時郭子儀入朝,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並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

雖然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了大功,不過遭到李輔國、程元振等太監小人的誣陷,最後被解除了兵權。

隨後唐肅宗早逝,他的兒子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

公元765年,唐代宗李豫剛登基不足三年,盤踞在大唐西南部的吐蕃就大舉入侵,而且僕固懷恩又叛亂。吐蕃聯軍,一度兵臨長安城下。

膽小如鼠的唐代宗只好學當年的唐玄宗逃跑,出奔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此時,郭子儀再度出山,成功抵抗住了吐蕃的進攻。據說當時郭子儀身邊其實已經沒有士兵。只有臨時召募的二十名騎兵。最後極具戲劇性的是吐蕃兵聽說郭子儀率軍將至,便一鬨而散的棄城跑得一干二淨。

隨後,吐蕃糾集了回紇部落再次來犯。郭子儀在回紇軍前布下陣營,然後一身戎裝出出進進。

回紇兵喊話:「剛才那位大人是誰?」

唐軍答:「郭令公。」

回紇大驚:「郭令公還在嗎?」

唐軍答:「當然!」

回紇說:「如果令公活著,我們能見他一面嗎?」

接著郭子儀拍馬而出,威風凜凜,羨煞旁人。只見回紇士兵都放下兵器下馬跪拜,並道:「果然是我們的父輩。」

結果,吐蕃聞訊,連夜撤兵。由此可見,郭子儀已被視為大唐的守護神。

雖然如此,但郭子儀還是遭到小人的嫉妒,小人就是太監魚朝恩,因為小人終歸是小人。

魚朝恩暗地裡派人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在古代這可是奇恥大辱。很多大將替郭子儀抱不平,紛紛表態願意率軍隨郭子儀進京。朝中大臣都捏了一把汗,他們不是擔心郭子儀因此造反,而是擔心郭子儀率軍和魚朝恩相鬥,必然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郭子儀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最終拒絕了手下將領的好意,只帶少量官兵進京。

朝堂上,郭子儀流淚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不是哪個人在和我過不去。」

最終,輕鬆化解君臣矛盾。其實郭子儀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郭子儀不僅能征善戰,更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處理問題。因此,郭子儀才是大唐第一名將。

《孫子兵法》中寫道:夫將者,國之輔也。輔週,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