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明朝是如何選皇后的,有什麼規則
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后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后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朱元璋還在宮內掛了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而明代歷代的皇帝也一向對此嚴加防範。那麼,明朝是怎樣確定這些妃嬪的"最高領導人"皇后呢?
據歷史記錄記載,明代選后妃的制度卻是十分規範,逐級加以篩選淘汰。
明朝如何選皇后:第一步是"海選"
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五千名由皇家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
明朝如何選皇后:第二、三輪選拔
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后,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
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採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以及音色、儀態,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