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盜掘趙匡胤陵墓,趙匡胤卻噴了他一臉黑水,怎麼洗都洗不掉

「盜墓」這個行業屢禁不止,經久不衰,仔細想想為啥那多人前赴後繼的鋌而走險,說來說去,還怪帝王自己,駕崩就駕崩吧,你還非要把諸多的金銀珠寶,名家字畫帶下去陪你,這不是沒事找事嗎,帶下去也花不出去,留著吧又招人眼紅,刨墳對不住你,不刨墳摸金校尉就得失業。「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刨吧!

咱們都知道,刨墳(不對盜墓)是個缺德事,也提醒那些摸金校尉們,少干點違法的事,這種事多讓考古學家去幹......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墓盜多了,終會自食惡果。這不就有個活生生的例子,一起來看看吧!

自古以來,河南及中原一帶都是盜墓高發區域(這不是地域黑),尤其到了宋朝末年,傀儡皇帝劉豫和金人盜掘北宋皇陵,更是開啟了盜墓風。

當時河南境內的「官盜」、「民盜」四起,農民盜墓,如同下田刨紅薯,形成了當時一道「別樣的風景」,有詩云:「群盜多蟻虻,白骨下縱橫」。

對盜墓有些了解的河南人,可能都知道這個順口溜:「回郭的白菜,孟津的梨,洛陽盛產盜墓賊」。其實也不然,不止在洛陽,在開封、安陽以及鄭州,宋末盜墓賊都很多。這不就有個家在鞏義附近的朱姓盜墓賊,從小生長於一個盜墓世家,耳濡目染,長大後,也接手了家族生意。

由於在當地小有名氣,身邊聚集了一班盜墓兄弟,圈內人稱「朱老大」。有天這位主就和鄰居聊天,無意中聽鄰居說趙匡胤隨葬的玉帶還在陵墓中,金兵盜陵時,也不知是粗心,還是大意,沒有盜走趙匡胤腰上的玉帶。(鄰居:曾是北宋皇陵的陵使)

此玉帶還是隨葬的主要寶物,來歷不凡,據說是後周皇帝賞給趙匡胤的,上鑲四十九顆夜明珠,四十九粒大鑽石,四十九片翡翠,趙匡胤臨死前留下遺囑,表示國家百廢待興,一切從簡,就留這只玉帶隨葬就可以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老大深深的惦記上了這條玉帶,暗暗下定決心要把那根玉帶搞到手,心裡藏著一件事,那感覺如芒在背,好生不爽。

這天夜裡,朱老大瞞著同夥,一個人偷偷來到了永昌陵,此時的永昌陵早已無人看守,成了荒塚,由於之前被金人搜刮過,朱老大沒費多大力氣,就進入到地宮深處。

進入地宮後,朱老大點亮了隨身帶的小皮燈,地宮正中擺放著趙匡胤的金漆大棺材,沒有猶豫,朱老大便撬開了棺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棺內的趙匡胤屍體竟然尚未腐爛,就像睡著了一樣安詳,要知道此時趙匡胤已經躺了300多年了。

一般人遇到這情況,估計早就跑了,朱老大不虧是吃這碗飯的,愣是沒唬住他,他一手端燈,一隻手伸進棺材想把那根玉帶抽出來,結果系在趙匡胤腰上的玉帶,怎麼也拉不下來。偏偏又是一個人,還沒幫手,怎麼辦?

這就用到了,盜墓賊慣用的手法「貼面盜」,什麼意思呢?就是用一根繩套,一頭套在自己脖子上,一頭套在屍體上,用力抬頭,就能將屍體拉起來,把腰間寶物取出來。操作簡單,功能強大。

朱老大沒帶繩套,抽出了自己的褲腰帶,一邊套在自己脖子上,一邊系在趙匡胤脖子上,猛一用力,屍身一下子坐了起來,嘩啦一聲嘴裡噴出了一股黑水,不偏不倚,正好噴了朱老大一臉。任憑朱老大膽再肥,這回也是被嚇壞了,取下玉帶,便慌慌張張的逃出了地宮。

回到家後,朱老大對著鏡子一照,壞事了,這臉像鑽了鍋底一樣黑,端來清水,怎麼都洗不掉,此事不久被傳開了,因此旁人也不在喊他朱老大,乾脆叫起了「朱漆臉」。

趙匡胤為什麼會噴出一股黑水呢,這不是靈異事件,更不是詐屍還魂,而是古代專門對付盜墓賊,所設的手段,為保龍體不腐,宋太宗趙光義,便讓人撬開趙匡胤的嘴,為他灌了一肚子「防腐湯」。

事後不久,朱漆臉把玉帶拿到開封出手,結果不巧被識貨的人發現是趙匡胤當年的隨葬品,被官府逮了個正著,一番嚴審,朱老大什麼都招了。

時值元朝剛穩定,為穩定中原人心,嚴禁盜掘趙宋陵墓,頂風作案的朱老大,按照當時刑律,被處以「杖刑」,就這樣一棍接一棍,一棍更比一棍疼的給敲死了。

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盜墓有風險,出手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