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中國被另一國侵吞最大面積的土地,資源異常豐富

如果追溯中國和印度的關係,恐怕要追溯到秦漢,因為在那個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影響了全世界,波及非洲。中國的鄰國都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成長,而中國的絲綢、鐵器、養蠶繅絲、鑄鐵術,已經傳播到印度。

印度的佛教在南北朝時期也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漸漸興盛,到了隋唐時期,佛教達到鼎盛。

漢武帝時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已經開啟了同印度貿易的先河,那個時期我們跟印度往來已經很密切了,後來才是佛教的引入。在玄奘法師之前有一個高僧,法顯西行取經,他用了十三年時間在印度學習佛教,回國寫成一本佛書。

明朝時期與世界各國往來更加密切,「不計利益」的往來,同樣也惠及到了印度。

在清朝時期,尤其是《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我們跟東南沿海的交流也中斷了,後來包括印度在內都變成了西方的殖民地,而中國卻什麼都沒有。

在我們的印象裡,似乎印度是個弱國,翻騰不起幾朵浪花來。其實不然,印度對中國的不臣之心在清朝就開始了,那時它的英國殖民地,它已經變成一個侵略性質的國家了。

目前我國有九萬多平的國土,在印度手裡。

在中國地圖上,西藏南部有一片曖昧的國土,不過如果你想去那裡走走,就會被軍隊攔住,印度的邊防軍禁止中國人入內,因為這片土地是印度的。

如果你拿到一張印度地區,會發現這個地方還有個名字,叫「阿魯納恰爾邦」,在那裡的印度人比西藏人。

現在印度實際控制的一條邊界線,是中國不承認的,按照它們的劃分方式,實際控制在印度手中,原屬中國的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市那麼大,相當於兩個丹麥,三個比利時,一個浙江省。

一九一四年,英國麥克馬洪提出一條英國方面勘定的分界線,在此之前國際用的分界線跟麥克馬洪劃分的截然不同,而麥克馬洪劃線後,把此地區資源異常豐富的區域,全部劃分給了英國殖民地,現在屬於印度。

當時這條界線是虛的,並非實際控制在英國手中,因為中國老百姓依然在裡面生活,但這條界線什麼時候變實了呢?

新中國成立後,印度在國際上對中國各種友好,實際在邊境鍥而不捨地擴張,邊境軍隊感受到印度咄咄逼人的氣勢,而印度的鬥爭十分頑強。

尼赫魯曾經發布新命令,讓軍隊盡一切可能向前推進,直到佔領全境,他們採取的辦法是建立一個哨所。

誰能建立一個哨所,這塊領土就歸誰所有,而且國際也承認。

中國忍無可忍,在一場叛亂後,中國終於跟印度打起來了,印度太欺負人了,不反抗不行了。

印度根本不禁打,別看它咄咄逼人,其實它的軍隊很低級,武器也不高端,並且作戰時還空降到它不熟悉的區域,讓軍隊一片混亂。

中國取得了絕對的勝利,用軍官的話說,我們打過去很順利,四萬兵四路出擊,一個月收復了失地。

印度方面出了三十二萬人,主力軍讓我軍幾天擊潰,十分容易。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邊區老百姓支持我們。

後來一位外國作家寫道,中國取得巨大勝利後,做了一個全世界都驚訝的決定,撤軍。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是讓所有勞動成果化為烏有,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沒有的。

這一片被收復又被放棄的土地,比任何地方都富饒,土地極其肥沃,可生長菠蘿香蕉,環境極其優美,靠近喜馬拉雅山和印度洋,這裡是著名的「大拐彎」,可利用的落差有兩千兩百多米,用來發電是多麼珍貴的資源。

如果橫切建一條引水隧道,建成的水電站比三峽電站大得多,投資卻要少很多。

我們知道西藏森林儲蓄量是全國第二,但有百分之八十的森林資源現在已經不在我們手裡了。

不要這片土地,當地居民想不通,戰士也想不通,更讓他們鬱悶的是,撤退時候還將繳獲的車輛裝備都擦得乾乾淨淨,給印度留著。

有句話說得很令人感慨,「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有人做過數據統計,漢人移民五百萬,(印度現在已向那裡移民七百萬)現在世界格局就會改變,不僅僅是豐富的資源問題。

說到底還是大國的面子作祟,中國自古以來就便宜鄰國,因為中國的「禮讓」國度,所有是不會虧待任何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