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建國一百多年後,中國仍有個小縣城一直獨立,打20年都攻不下
李自成的起義軍也攻陷京城,崇禎皇帝眼見大勢已去後,上吊自殺身亡。之後,明朝將領吳三桂私自放清兵通過山海關,使其進入中原地區,不久,李自成敗落逃亡。與此同時,17世紀中期,清軍攻陷北京城,建立清王朝,並開始四處征戰,稱霸天下。
17世紀末期,清政府派兵擊敗了吳三桂,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目標。雖然清軍看似所向披靡,無所不能戰無不勝,但是,它在攻佔一個小縣城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久攻不下,一時之間,戰爭陷入了僵局,一直到乾隆年間的時候,才想盡各種辦法攻陷了這個縣城,此時,清政府已經為獲取這場戰爭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個小縣城就是位於現在四川境內的金川縣,攻打金川縣曾經被乾隆列為朝廷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20多年的時間才以清王朝的最終勝利而結束。
就在清軍佔領四川之後,把金川縣列為首要的進攻目標,但是,奈何金川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面對如此地形他們還是打的非常吃力,那麼,這其中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呢?
這個縣城地處偏遠山區,開始的時候清王朝根本沒有把它放在眼裡,對它的不服從置之不理,甚至認為它對清王朝的統治不會產生任何的負面影響。等到乾隆登基以後,當他想著要攻打西藏的時候,他才發現,從四川省內派兵是最好的方式,這時,才意識到,在沒有拿下金川縣之前,想要從四川派兵進攻西藏的計劃根本不可能實現。
期間,拒不投降的金川縣積極的聯繫反清復明的能人異士,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這讓自負的乾隆皇帝十分震怒,甚至可以說是無法忍受的,於是,在乾隆初年也就是1747年夏天,清軍派出3萬人分兩路進討金川。沒曾想到被金川縣內的軍隊憑藉有力地形,靈活的戰術,成功打退了清軍的進攻,這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戰,歷時兩年,耗銀千萬,屢屢失利。
當時,在前線督戰的大學士傅恆揪心目睹了清兵的一次慘敗:
1500名前鋒綠營兵如蟻般摸到安寧河谷一座主碉樓下,正待架梯攀爬,突然從碉樓暗孔裡嘩嘩啦啦射擲出竹箭、鳥統彈、鐵藜,斜坡上又塌方般滾落下巨頭檑木,清兵如割麥草般倒下一大片,鮮血染紅綠草,屍體塞滿山谷...
...
乾隆當然無法接受戰敗的結果,之後他再次養精蓄銳,訓練士兵,等待時機一舉擊敗金川縣的軍隊。就在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1766年,乾隆再次出擊,這次他派遣的是四川總督阿爾泰並且聯合九土司兵,結果,這第二次戰爭還是以失敗告終。這次戰役歷時五年,清軍死傷逾萬人,可見其慘烈程度之高。
根據《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五記載:
...
...清兵為小金川士兵所敗,再次損失慘重,遺骸累累,烏鴉啄食,慘不忍睹,滔滔大渡河赤色一片......
不死心的乾隆皇帝繼續增派軍隊,並於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任命久經沙場的將領溫福擔任軍隊的指揮官,命令他必須攻下金川縣。
之後,乾隆皇帝在熱河得到急報,需要盡快再調集精銳部隊前往,並且再增加火器營二千,吉林索倫兵二千,並且,乾隆帝親自授權阿桂為定西大將軍,如不能平定此地就絕不回朝,這就相當於現在下的生死狀。但是,即使是這樣,這場戰爭阿桂打的並不輕鬆。
阿貴仔細研究以往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決定把金川縣團團圍住,讓它孤立無援,坐等城內糧草耗盡的那一刻,再率兵攻打城門,這才逼迫金川縣主動投降清政府。這場戰爭的勝利多虧了清王朝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國庫充盈,為這場持久戰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他前前後後打了十多年,最終將小金川給平定了,此時已經是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初。
之後,大渡河水才漸漸恢復成青綠色。
大小金川之役,從1747年夏到1776年初,前後折騰28年之久,清軍損亡過萬,僅當時在四川的總兵力就消耗近三分之一。雖然這場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最終還是勝利了,了卻了乾隆皇帝的一塊兒心病。後來,乾隆也多次說起這件事情,並且還給阿貴將軍很多賞賜。
現在,在金川縣內還保留著很多當年當地百姓與清軍對峙時留下的痕跡,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金川縣被人們稱之為中國最難攻克的縣城之一。
《金川縣志》也有類似記載:
大戰之後,由於乾隆中央集權的威懾力,一度在砲火中受阻的川藏茶馬古道再獲「新生」,金川戰役後,朝廷還首次在康藏高原實行「貢馬折銀」新制,規定每匹馬折銀八兩,每戶徵銀八分,對茶葉改徵「茶封稅」。另外,金川境內的勒烏圍、噶拉依等地的茶馬古道,也在新土司的手中得到加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