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醫生在餐桌上,14個健康飲食處方
一、做飯四句口訣
飯中有豆,再加薯(紅薯、芋頭、山藥等膳食纖維豐富);
菜中有葉,再添果(核桃、花生碎等);
肉中有菇,配點筍;
湯中有藻(海帶、紫菜、裙帶菜等)再飄點花(菊花、桂花、槐花等)。
二、蒸、煮、燉是最健康的烹飪方式
從加工的方式來講,蒸、煮、燉是最佳的辦法。因為蒸、煮、燉首先不是超高溫的,有些食品在過高溫的情況下會產生有害物質,營養會被破壞,而蒸、煮、燉一般溫度都在100℃以內,能夠使食品安全性相對高一些。
三、選天然、簡單加工的食品
一些深度加工的主食,比如麵包、蛋糕,看似是穀類製品,但其中的油脂和糖很多,在加工過程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也較大。最好選擇一些簡單加工的全穀食品。
四、炒菜后不刷鍋接著炒,可致癌
剛炒過雞蛋,鍋里還有一些底油,放點油再接著炒其他的菜,這樣既省錢也省油?其實,看似乾淨的鍋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五、冰箱儲菜別超過一周
即便放在冷藏室里,綠葉蔬菜也只能保存3天左右,其他蔬菜最好一周內吃完,避免營養價值下降。
六、祛農殘熱水涮一下
先用流動水將蔬果洗乾淨,然後用六七十攝氏度的水「涮一下」就可以了。因為大部分農藥都是脂溶性的。
七、食用油最好只用一次
食用油最好只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溫的情況下,最多2~3次。使用多次用過的油,裡面會有殘留致癌物,主要是苯並芘的成分,還有些醛類、雜環化合物等。
八、炒菜不要放醬油
醬油的含鹽量並不低,可把醬油放個小碟里,蘸著吃,這樣鹽的攝入量就可以減少7倍。
九、用菇類代替味精
菇類含有大量的核苷酸、酯類和醇類物質,增鮮效果可以媲美味精。所以,可以養成這樣一個習慣:把這些菇類食物切成丁或塊,隔一兩天換一樣,做飯前放在灶台邊,炒菜時加一點,就當調味料來用。
十、炒菜加點醋
醋可避免蔬菜中維生素C丟失。醋可以提鮮,可以讓你少放鹽。
十一、做菜蓋鍋蓋
不僅可以減少油煙,還能使蔬菜中富含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溶解在炒菜的湯水中。
十二、做燉肉過三遍水
第一遍涼水的時候將肉下鍋,水開10分鐘后把肉撈出來。第二遍是水開了之後放肉,再煮10分鐘。第三遍同樣是水開了再煮5~10分鐘。這樣煮出的油脂比一下子煮30分鐘的清湯多很多。
十三、榨果汁不如蔬菜汁
一個蘋果或梨,最多也就榨半杯果汁;喝兩三杯果汁,就等於喝進去了4-6個水果的糖分!
不如用打漿機把大量蔬菜和少量水果一起打碎成漿,連渣子一起喝下去。和炒菜煮菜相比,這種方法雖然損失維生素C,但是因為不放鹽,還是有好處的。
十四、黑木耳最好涼拌吃
黑木耳是我們很熟悉的腸道清道夫,但與肉片一起炒著吃,它的清腸功能就會大打折扣,建議涼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