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完整古鳥 !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記者屈婷,曹鵬遠)科學家們2日在北京揭示了來自1億年前的時光「奇迹」——一件包裹著近乎完整古鳥的琥珀。

鳥標本薄如煎餅,長約5厘米,有可飛翔的硬質羽毛,顯示已具較好的獨立生活能力。

「它如蜂鳥般大小,屬白堊紀一種相對原始的鳥類——反鳥類。」研究團隊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說。

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製圖:毛宇昂)

包裹鳥標本的珀體長約7厘米,來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琥珀距今約1億年前,屬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經X射線三維掃描,科學家重建了其骨骼構造,得以清晰看到這隻古鳥的頭蓋骨基部、脊柱、左前肢、骨盆區域和股骨等身體細節。特別是它的恥骨呈U形,中部強烈凹入,末端恥骨腳較短。這些特徵與現生鳥類不同,為典型的反鳥類特徵。

標本沿冠狀面剝蝕,而形如薄片,部分皮肉損失,暴露出體腔內很多細節。「這為研究提供了獨特視角。」台北市立大學曾國維教授說,「科學家形象地昵稱它為『煎餅鳥』。」

「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

2016年,人類首次透過琥珀看到一隻有頭、頸、翅膀和腿爪的史前雛鳥。但它缺失了像「煎餅鳥」這樣的軀幹部分。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說,相比蜥蜴、昆蟲類,琥珀中的鳥類包裹物極其罕見。「煎餅鳥」雖無部分左翅與腿部,但仍是迄今為止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最完整古鳥標本。

科學家認為,「煎餅鳥」也是目前存於琥珀中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與之前發現的雛鳥相比,「煎餅鳥」頭頸部暴露的初級飛羽,具有窄而深的羽軸和羽支,羽片已閉合,說明它雖未「成年」,但已能飛翔。

反鳥類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起滅絕,是鳥類演化重要分支,有較強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宜樹棲。

邢立達說,「煎餅鳥」為理解古鳥演化提供了更多解剖學信息。「它表明,起碼在白堊紀中期,反鳥類已出現許多物種,具有高度的多樣性。」

「煎餅鳥」羽毛特寫

在《科學通報》(英文版)在線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是團隊合作的結晶,其成員包括邢立達、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黎剛副研究員、鄒晶梅、中科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曾國維等。

1億年前,緬北潮濕炎熱,滴落的樹脂如何瞬間「吞沒」活躍於枝頭的小鳥?「這是個非常令人好奇的問題。」瑞安·麥凱勒說,「沒有任何內臟器官存於『煎餅鳥』標本的腹腔,表明小鳥在遇到流動的樹脂前,可能已死去。」【圖片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提供】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