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一道聖旨,這一技術就被抹殺了,而500年後依然領先世界
一艘大船滿載貨物順流而下,前面就是一座拱橋,高聳的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橋幫了,站在橋上的人們紛紛向橋的兩側逃竄,可就當他們逃到橋邊的時候,船也安然的通過了拱橋,而剛才還高聳的桅杆卻橫在了船頭。這是在清明上河圖上展現的驚險的一幕。
懂行的人一聽就能猜到,這艘船使用的是"可眠桅"技術,就是在桅杆的底座加上了轉軸,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將桅杆豎起或放倒。而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還記錄此技術被傳授給高麗經過,一艘來自高麗的商船,在航行中桅杆被大風吹折了,漂流到崑山海面,被當地漁民救起,而後"使人治其桅,不可動,為之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復捧首而囅"。
可眠桅,只是宋朝時我國造船技術上一個縮影。宋朝對船隻的需求很大,為了把南方的糧食運到開封,於是政府造了好多的運糧船,為了守衛長江沿岸,還建造了大型的戰船。同時,一些商人為了經商的便利,也積極投身漕運。所以,宋朝的造船業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技術層面上,當時都是領先與世界他國。
水密隔艙,這是當今造船普遍採用的一項技術,當船體破損或觸礁時,它可以有效保護船員的生命和貨物安全。其實,宋朝時,這項技術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了,如前幾年在泉州港附近出土的一艘宋船,就有13個船艙,每個艙的隔板的密封之嚴程度之高,讓參觀的外國專家都驚嘆不已。
而早在隋朝時期,由於南方水域廣闊,吳越一帶的居民為了出行和商業發展的需要,私人造船也是盛極一時。但是,隋文帝怕因造船會影響統治,"因相聚結,致有侵害",於是就下令"江南諸州,凡船長三尺以上,悉擴入官,否則,治重罪"。
隋文帝
隋文帝的一道聖旨,就把當時的造船業給抹殺了。直到500多年後的宋朝,我國的造船業才讓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