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

 

  佛學千經萬論,莫非論心、行、業、果。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來暴力。有粗暴的行動,則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

 

  佛陀教育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深入人心,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動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因為不能夠理解,自然就覺得疑惑。

 

  比如有人說:「我平時為人也不錯,為什麼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身上?而那個人平時對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壞事,為什麼他還如此風光呢?」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為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列惡報,是因為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余福還未享盡,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有的人此生就帶了一些「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由於「餘業」未盡,才開始開拓正道,路還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好的因不要認為微小而不做,壞的因也不要以為只有一點點沒有關係。其實因果關係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終必結果。

 

  佛在世時,有一段時間曾在舍衛國講經,頻婆娑羅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認為今生快樂就是最好的,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還想到來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個價值連城的珊瑚給頻婆娑羅王:他認為這是他最心愛的寶物,足以表達對頻婆娑羅王的友誼。

 

  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件價值昂貴的禮物,他自忖:「我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應該如何回報?我的朋友沉溺在享樂中。要如何才能夠度化他,讓他免於將來的苦果呢?」後來他將寶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說:「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誼,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於慾海中,真是可悲啊!」他問佛陀: 「我要如何來回報他呢?」

 

  佛陀告訴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將我所說的法送給他:」頻婆娑羅王認為這是最好的禮物,所以他回去后,就把自己聽過的佛法抄下來送給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頻婆娑羅王的禮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禮物一定很珍貴,於是仔細閱讀經文,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終於徹悟,人生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利地位,都像是過眼雲煙,虛幻不實,而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應該追隨佛陀修行。就這樣,他捨棄王位出家了,一個人到舍衛國去聽經聞法。他以苦行僧的形態,離開自己的國土前往舍衛國。當他來到舍衛國的邊境,已近黃昏,於是借住在一戶燒窯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業報即將現前,不可能到達「給孤獨園」。於是佛陀就慈悲前往加沙王借宿的地方,向他開示佛法。經過—夜的開示,天亮后,佛陀就離開了。國王還不知道這位莊嚴的比丘就是佛陀,只覺得這些教法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他覺得身心輕安,又再向前走。沒想到,離開這燒窯的房子沒有多遠,忽然間一頭牛衝出來,將這位已出家的國王撞死。

 

  這頭牛的主人眼看牛惹出禍來,非常害怕,就把這頭牛低價賣出。有個農夫覺得這頭牛很便宜,就把它買回去。有一天,這頭牛在犁田時,忽然發狂,又將新的主人撞死了。

 

  農夫的兒子非常生氣,也非常憤恨,就立即將牛殺了,並運到市集去賣。有一位從鄉村來趕集的商人,覺得很便宜,就買了牛頭,想讓家裡的人加菜。

 

  他將牛頭背在身後,走到了半路感覺疲累,就將牛頭掛在路旁一棵大樹的樹枝上,自己則躺在樹下睡覺。正熟睡時,忽然間掛著牛頭的樹枝斷了,結果牛角對著他的胸口刺進去,將這個人刺死了。

 

  這件事情在舍衛國輾轉相傳,傳到了頻婆娑羅王的耳邊。國王覺得奇怪,一頭牛先是撞死一位國王比丘;再來又撞死一位農夫;而且掛在樹上的牛頭掉下來,還刺死了人,這到底是什麼因緣呢?

 

  國王到佛陀的面前請示,佛陀跟他說了這段因緣:以前有三個人結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費用盡,沒有辦法回去。於是租了一間房子暫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來維持生活。

 

  這三個人住了一段日子,還是沒有辦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沒有錢繳納房租。阿婆向他們要房租,他們就騙她說:「我們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來,就會將房租給你。」

 

  結果,三個人一去不回頭,阿婆非常生氣。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三個人,就跟他們催討房租,三個人異口同聲說已經給了房租,不理會她,就走開了。阿婆含恨發誓說:「我這輩子得不到你們的錢,來世一定要你們的命。」後來,阿婆氣忿過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說:「你知道嗎?那位阿婆後來轉世為牛,那三個因牛而死的人,就是過去那三個無賴漢。這因果起源於怨恨心,業報連結在一起,逃過了這世,也逃不過後世的冤業。」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麼種子,就得什麼樣的果。」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行動;起心造業,將來一定會受果報,一點點都跑不掉。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應該受的,就要歡喜受;應該做的事,即使做起來困難重重,也必須去做。

 

  動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貪、瞋、痴,這粒粒種子都是將來的障礙業報。所以貪、瞋、痴、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這每一粒惡的種子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與人相處應多結一些好緣,多起一些歡喜心、感恩心、滿足的心,這些都是將來造福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