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菜場裏尋小吃,最接地氣的小吃在菜市場,恨不能有十個胃
話說兩個月前,也就是今年的春節應網友港仔后和愛跳姐姐的邀請上三明走了一圈,真是大開了眼,那各種小吃真是多的了不得,還沒去專營正宗的沙縣小吃的老字號,就在朋友家邊上的菜市裡,就讓我眼花繚亂,東看西瞧難定奪。
一進菜場就看到了各種米糕,聽著港仔后姐姐的介紹,一一地記錄下來。
下圖是紅龜粿和白,裡麵包的都是豆沙餡。
龜粿在閩南的一些祭祀節日上很盛行。
百度說龜粿是這樣做的:先將浸泡過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干去除水份,待半干后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餡(一般為甜豆沙、糯米、芝麻等)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
下面這些也是米製品的糕。港仔后姐姐說這些糕里有:芋頭糕蘿蔔糕 花生紅棗糕 黃粿(黃色的) 九層粿(一層層帶蔥油的) 艾粿(綠色的) 米粿等
這兒還有包好的芋餃買,芋餃是由芋仔加木薯粉和面制皮的。
還有各種各樣的丸子,可以買了帶走,或坐在店裡吃。
這些小餅炸的鼓鼓的,黃黃的好誘人喲,它們叫油餅。
這是福建的油餅,不是麵粉製作的。它是將黃豆和大米淘洗乾淨后,用水泡10個小時,用石墨將黃豆和大米磨出漿,中間不用加水。把鹽、蔥花加入磨好的漿裡面,攪拌均勻。在鍋里倒入油,燒至6成熱后把漿裝上圓鐵勺內,攤平。放入油鍋中炸至雙面鼓起。 呈金黃色撈起。
還有這,港仔后說這叫芋角,因為是三角狀而得名。
好像是用芋頭做的,麵糊糊的我不是特別喜歡。
這是芋角的生坯。
鍋邊糊,也叫鼎邊糊,它是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鍋邊糊(鼎邊糊)是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後用鍋鏟刮到湯里,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
有緣千里來相會,大家看鏡頭哦!定格美好時光!
來來來,看看鍋邊糊是怎樣打造的吧!
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澆上一圈。
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
然後用鍋鏟刮到湯里。
再來一份,重複上面的動作將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後用鍋鏟刮到湯里。
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
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碗滾燙的「鍋邊糊」了。
鍋邊糊、油餅、芋角是這兒的最家常的早餐組合。
早起喝一碗鍋邊糊感覺胃特別的舒服,配著油餅一點也不油,不怪是福州人的大愛,我也特別的喜歡喲。
關於福州小吃你知道的肯定比我更多,歡迎你加入一起討論,喜歡分享給更多的朋友,謝謝!
接下來還有更多的三明之行好吃好玩的,敬請關注。
看鬱金不要再漂洋過海去荷蘭,省下機票去沙縣又賞花來又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