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不捨得花錢是一種什麼心理?

「對自己不捨得花錢」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具體在生活中,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而這些形式的背後對應著不同的心理原因。

 

一,對自己和別人都不捨得花錢

1、喜歡存錢

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葛朗台,葛朗台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全都不捨得花錢,只喜歡存錢。這類人,往往對周遭充滿了不信任感,覺得唯有把錢存起來才最安全。

2、家裡確實窮

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捨得花錢,沒啥好說的,只能不花。

3、看不到錢的流通屬性

錢只有通過流通才能顯示出價值。

4、受家庭感染

心理學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無條件地忠於自己的父母,也由此,父母的消費理念對他們的影響特別大。

 

二,對自己不捨得花錢,對別人捨得

1、中國傳統美德——節儉,

這類人,一般超我比較強,對自己道德要求比較高,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要用的地方多

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家裡還有病人的話,即使賺得不少,也捨不得花自己身上。

3、討好

比如:吃飯搶著買單等行為,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三,也花錢,但盡買便宜的

1、典型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並不一定不花錢,窮人思維的核心是覺得自己不配用好東西。當然這是在潛意識層面,而在意識層面,則會找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將之掩蓋起來。

2、囤積心理

同樣的東西,有些人就愛買質次價低的,只圖能買的數量多。

比如:從不買超市10元一板的電池,但會在2元店裡花10元買5板電池回來。

擁有這樣心理的人往往經歷過匱乏,或者經歷過匱乏的人將這一不安全理念植入下一代心裡。

 

不捨得花錢,總體而言,是內心沒安全感的反應。而沒安全感,源於不信任,不信任自己能賺來足夠的錢,供自己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