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暴利的行業,卻因賺錢太多,最終個個下場都無比凄慘
眾所周知,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我們沒有一天能夠離開鹽。在中國古代,鹽,是與玉石、金、銅、鐵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資源,在古代國家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暴利的行業。《魏書·食貨》稱:「鹽者,國之大寶」;《新唐書》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元史》稱:「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
春秋名相管仲在齊國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后,使齊國迅速致富,成就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不過,管仲死後的數百年裡,除銳意變法的商鞅外,卻很少有人效仿他的強國之策。直到漢武帝時期,朝廷因連年征討匈奴,中央財政日漸空虛,而民間富商依靠「冶鑄煮鹽」,竟然家財萬金。於是漢武帝將煮鹽的經營權全部收歸中央政府,實行專賣,由此催生了在中國歷史上實施了長達2000餘年的「鹽鐵官營」政策。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對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僅憑憑官府的力量已經難以對鹽的買賣經營進行有效的管理了。因此,朝廷只好將賣鹽的經營權分給一些鹽商。鹽商為了得到賣鹽權,須向官府交納巨額銀兩,但由於這些鹽商都是由官府任命的,所以他們所賣的官鹽,利潤並不是很高。久而久之,這些鹽商為追求更加高的利潤,開始低價收購私鹽,然後以官鹽的高價賣出去,從中獲取巨額暴利。
而且鹽商與朝廷及各級官府的關係大都十分密切,所以即使販賣私鹽是犯法的,但鹽商仗著自己受到官府的庇佑,不僅販賣私鹽,還往官鹽中添加雜質;官商勾結,肆意壓低買價,抬高賣價,剝削灶戶和消費者,獲取巨額的商業壟斷利潤,賺了個盆滿缽滿,個個身家富可敵國,尤以揚州的兩淮鹽商為甚。
揚州鹽商有多富?康乾以來,清政府每遇重大軍需、慶典、賑務、工程之時,鹽商往往踴躍捐輸巨額銀兩,多則數百萬,少亦數十萬。乾隆屢次下江南,也大都是由揚州兩淮等地鹽商承辦差務,供億浩繁,以博乾隆帝的歡心。嘉慶年間,清政府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四年之間,鹽商捐贈白銀五百五十萬兩,由此可見一斑。(周秦漢唐明)
然而,乾嘉以來,鹽商們要孝敬給皇帝的錢一年比一年多,再加上官吏的勒索和本身的奢侈生活消費,逐漸坐吃山空,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鹽商為了克服深重的危機,不斷抬高鹽價,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怨鼎沸。所以清朝末期,太平天國運動中,鹽商巨賈聚集的江淮地區被太平軍佔領后,鹽商們積累多年的家產都被太平軍洗劫一空,鹽商們也大都被殺害,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凄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