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為什麼文殊菩薩不教善財童子,叫他去參訪?

為什麼文殊菩薩不教善財童子,叫他去參訪?

在前面,文殊菩薩將吉祥雲比丘,介紹給善財童子之後,囑咐他去參訪。清涼大師在末后,為我們提出一個質疑。這一段話也非常重要。他假設一個問答。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何況文殊是七佛之師—七尊佛的老師。學生當中有七個都成佛了,他的智慧還有什麼問題?他為什麼不教善財童子,要叫善財童子參訪呢?到處去參訪,受這些辛苦幹什麼呢?自己教就好了嘛!善財確實有能力,有這個天賦可以接受。為什麼文殊菩薩不教他,叫他去參訪?你們諸位有沒有這個疑問?你看這世、出世間教學,都講我們初學要學一家之言,一門深入!善財在文殊會下,就是一家之言,就是受一個老師的教誨,得根本智!如果是說,他要自己成佛作祖,那真的就夠了。但是,如果要度化一切眾生,這經上講的,入住之後,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地方。因此,廣學多聞就有必要。叫你到處去參觀。

 

那麼這個疑問,清涼為我們解答。解答當中,有十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總相而名,為後學作一個榜樣。確實,文殊菩薩是有能力教他,為什麼叫他參學呢?給後學做一個樣子,做一個示範,表演出這個學生求學不懈怠,勇猛精進,無有疲厭,表演這一招給後人看。所以要尋師訪道。那麼對於作老師的人來講,老師對於真正學生來求學,決定不吝法。自己知道多少,真是和盤托出。所以給作學生的人,做個示範;給那些善知識,當老師的人,也做一個示範。這是第一個意思,叫他參學,用意在此地。

 

那麼第二個意思,是顯行緣的殊勝。行是修行,真正善知識他們的修學,是真實的反省;也就是說,他是真清凈。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頑皮搗蛋,不聽話的。佛叫他東,他就偏西;叫他作善,他偏偏作惡,一天到晚是唱反調,好像在僧團里造反一樣。其實那些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他們是真正清凈;就是連一些在家居士的,還是表演,那裡是真的!我們凡夫不知道。

 

譬如《觀無量壽經》,大家念過。阿闍世王殺他的父親,害他的母親,都是佛菩薩唱戲,演給我們看的,表演的。做了這些惡事了,五逆十惡都做盡了,後來遇到耆婆,耆婆是他得力的一個助手、大臣。耆婆來勸他,自古以來,聽說有這個國王為了奪王位殺父親的有,沒有聽說害母親的。他說你害母親的話,你這是大逆不道,我們不跟你走。於是乎,阿闍世王聽從他的勸告,以後耆婆帶他去見釋迦牟尼佛,懺悔改過,後來學佛了,都是演戲!每一個人都是真實反省!這是我們要體會到的,不是真正的惡人。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肉眼凡夫怎麼知道?他又不會告訴你,我是什麼菩薩應化來的。不可能告訴你的,告訴你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絕對不告訴人的。從前也有,身份一暴露,他就走了,他不會再住在這個世間。身份露出來還不走,賴著還不走,那決定是假的,沒這個道理。

 

「盡藏度化妙嚴」,這是《法華經》上的一段故事。「妙莊嚴王本事品」裡面一段故事,也是佛菩薩示現的。不要以為他們做的那個是惡事,他是假的,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你看人家作惡,後來能回頭,能向善。這個教化用意,非常非常之深,教我們什麼呢?我們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佛菩薩這樣示現:我們作惡,作惡還有救,你看他作惡,他最後學佛還有救,那我也有救。給那些作惡的人,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作惡不怕,只要你能回頭,回頭是岸。

 

特別是凈宗法門,你一生作惡,到最後臨終遇到善友勸導你,十念念佛都決定往生。你還有什麼話說?從前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有人聊天談到的,佛的智慧圓滿,神通廣大。我們假設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人無惡不作,馬上就要墮阿鼻地獄了,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那佛要沒有這個能力的話,佛的萬德萬能是假的,是稱讚的,不是真的。現在我們曉得是真的,佛真有這個能力,問題是對方接受不接受?對方不接受,佛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問題是你要肯接受。現在我們讀《無量壽經》,了解了,一生作惡多端,臨終善友勸導,立刻能接受,一句佛號就能往生。才知道佛的智慧德能,真的是圓滿。所以這也是警告我們,對於世間作惡的人,不要輕慢他,不要小看了他,也許他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他一下就到西方作佛去了。我們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這比他差遠了。

 

所以經典裡面,佛菩薩這一招的表演,是給一些作惡的人看的,不是教你作惡,臨終你才回頭,那你就來不及了。那你是完全僥倖,那就錯了。你要體會到,他這個意思。

 

第三個破執著。對於老師不要過份的執著,不要過份的依賴。依賴一個老師,過份的依賴他,你已經有分別、有執著了,那就又錯了。所以教他什麼?自己要謙虛、要虛心,到處去求學,人人都是善友,人人都能成就你的定慧。破分別、執著!將你對老師那份恭敬心,普遍對待一切人。所以這個用意非常好。

 

第四個,破除傲慢。讓你在一切大眾當中,一切大眾裡頭有男女老少,有賢愚不等,有很有智慧的,也有很愚痴的。你不要看他很愚痴,很愚痴的人,他也有長處,也有你比不上他的。破除你的傲慢成見,以清凈心、平等心,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做到,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才真正充實自己。

 

第五個意思,是破執著偏空。因為有些人,有一等根性的人,他入了空界之後,他就覺得沒有好求的了,不需要求了!菩薩在此地示現,無求當中,我還要來求。這個意思深。因為你執著空,偏在一邊。執著有,也偏在一邊。無所求當中,我還是來斷惡修善,還是來求法精進,空有兩邊不住,顯示出中道第一義諦。這不是一句空話,依舊在日常生活當中;中道第一義諦,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

 

第六個意思,表演給我們看,一切事就是修行,即事即行。穿衣、吃飯是修行,你每天日常工作是修行,沒有一樣不是修行!修什麼行呢?十度、十願。穿衣是十度、是十願;吃飯也是十度,也是十願。你從這個裡面去體會。所以大師講:「寧可少聞,便能證入。不在多聞,不行不證。」這是講修行證果。的確,一門足夠了。多聞,你不能多行,不能多證,還是沒用處。

 

第七個意思,是破說法。說法的老師,往往也有成見—我是老師,你是我的學生。這在世間法沒錯,可是你心裡頭有這個念頭,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了。所以叫他到處去參學,這種分別、執著沒有了。

 

第八個意思,顯示即位進修,表演給大家看。世、出世間法的修學,都有層次,按部就班,不要躐等,慢慢的來。每一位善知識,一定是介紹你,後面有一個善知識,意思就是叫你逐漸提升自己境界去進步,不要住在這個地方;住在這個地方,你就不能再進步。所以「戀德禮辭」,介紹后友,他有這個用意在裡面。

 

第九個意思,顯示佛法無盡的深廣。你就是普遍的侍奉善知識,普遍的去參學,也沒有辦法盡其地緣,顯示佛法深與廣。真實的善友,都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勝過自己。如果是凡夫,智慧沒有現前,他怎麼能辨知?末后這一條,清涼大師講,顯示出善財跟善友,互為緣契。這個意思,跟我們中國古德所講,所謂「師資道合」。老師幫助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這兩方面相輔相成的。

 

善財有能力、有願望來求學,引發善知識的教誨。善知識有智慧,有能力教導他,幫助善財童子證入,所以互相交徹,能所一如。這是我們常講:「教學相長」。你要想成就智慧,你要熱心教別人;你教別人,才成就你的智慧。平常講經也是如此,經一堂課講下來了,這一個半小時,如果要沒有人問,講完就算了,好像很圓滿。假如有人提出幾個問題,的確是還沒講圓滿,這裡頭是還有問題,沒有發現。這一問才問出來了。不問的時候,沒想到。一問的時候,立刻想到。再一分析的時候,這智慧就現前,這個就是相輔相成。

 

所以善財跟善友,你要明了之後,他是一不是二,正是《華嚴》裡面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善財留意,按照這個順序,四十一個位次,達到究竟圓滿。沒有善財,也就沒有善友;沒有善友,也就沒有善財。換一句話說,沒有學生,那來老師?沒有老師,也就沒有學生。師生關係一定是求學跟教學的交互才建立的,離開一方面,兩方面都沒有。所以上面十個意思,無非都是說明師資之道,說明教學的楷模,這是我們要懂得它這個深意。為什麼文殊菩薩不教?他有這個意思在。摘自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第一集)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發願往生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