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活著無需抱怨, 一切自有安排
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旦遭遇「不如意事」,許多人難免會有各種抱怨,怨天不公的,怨人不好的,千奇百怪。
生活中,抱怨完全是一種負面情緒,是十足的負能量。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如果開始抱怨,那麼兩個人的關係就岌岌可危了,親人、朋友、同事之間,無不如此。
當你把抱怨當成一種習慣的時候,潛移默化的把消極的心態種進了你的心裡,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帶有悲觀的色彩。
它會幹擾你的生活,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本來是一個非常讓人同情,憐憫的人,從她的經歷來講,她也確實是一個值得讓人同情的婦人。
但是為什麼最後卻落到一個讓人討厭的悲劇角色?
因為她愛抱怨,逢人訴說兒子遭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同情,久之討嫌,常加以奚落。
因為生活在舊時代苦難,再加上人生的悲觀,最後讓她成為悲劇中的悲劇。
再值得同情的經歷,經常拿出來抱怨,都會變成一件不值得同情的事情,因為在別人看來,你是一個內心不強大,生活在沒有希望中的人。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比較順遂,功成名就。但他的弟弟,情況就不那麼好。他的四弟、六弟,都是花錢買的監生,九弟和最小的弟弟,雖然考取秀才,但也止步於此。這四個弟弟比較抑鬱,於是多有牢騷之語。
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在寫作方面的天賦很高,曾國藩一直期許他能夠憑藉文章考取功名,做一番事業。
曾國華也很自信,但在科舉考場上,卻屢屢失利。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曾經志向高遠的翩翩少年,卻在科舉之路上屢屢碰壁,他的心態一落千丈,整日喋喋不休地抱怨。
曾國華抱怨考官沒有眼光,看不懂自己的文章;他甚至抱怨自己的妻子,沒有管好自己,導致自己沒有盡全力讀書。但始終沒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曾國藩得知后,在寫給曾國華的家書中,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曾國藩毫不留情地說: 「你考不上,完全是因為你沒有努力、自暴自棄,怪得了誰?你有什麼資格抱怨!」
在曾國藩看來,抱怨太多是沒有出息的表現,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抱怨不休的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
曾國藩說: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牢騷太重的人,今後的路一定不好走,因為他不會反思自己,不會改進和提升。失敗在所難免。
而他的抱怨會引起別人的反感,讓人敬而遠之。
《論語·憲問》記載孔子感嘆: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若喪家之犬,但他始終沒有抱怨過。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生而為人,各有其苦,沒有誰生來就是小太陽,而長大成人,步入職場,做好事情的第一步,不過就是咽下苦,藏起累,控制好自己的語言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