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想得開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想得開

 

1

想得開,是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

蘇軾被貶謫,初到黃州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內心的糾結苦悶,可見一斑。但是後來呢?

蘇東坡被貶到更遠的惠州,他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因為蘇東坡想開了,心態上的達觀,讓山水都換了顏色。

而且人一旦達觀,還能開拓出另一片領域,在失意處,做成如意的樣子。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個蠻荒之地,實現自己濟國安民的理想。

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才是真的悲劇。

2

想得開,是豁達

其實,在煩惱面前,當你擺正心態,活得夠通透就會明白,很多問題不過是源於你「想太多」。想開了,放下了,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來找大師。他說:「大師,我嘗遍了旅途中的孤獨、痛苦、寂寞、疲憊,嘗盡了人間的心酸與苦辣,為什麼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那裡頭裝的是什麼呢?」

年輕人回答:「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裝的是我每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您這兒的。」

大師沒說話,只是帶著年輕人坐船過了河。上岸后,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

年輕人愣住了:「它那麼沉,我如何扛得動?」

大師說:「是的,有些東西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

那些生命中所謂的痛苦、孤獨、困惑……讓我們的生命體驗更飽滿,有助於我們的成長,但須臾不忘,就會演變成人生的包袱。

只有當一個人胸懷足夠寬廣,有一顆豁達的心,面對世間的紛紛擾擾也就自然想開了。

3

想得開,是最高境界

道家講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天地境界」說,即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

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生命無常,誰還沒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但是,誰又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努力活著。其實,那些你想不開,亦或是放不下的事,若干年後想起,也不過是雞毛蒜皮。

王朔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里說過:想開點,現在刻骨銘心的慘痛,過個幾十年再回頭看看,你就會覺得無足輕重。

凡事想開些,一切隨緣,心平氣和。無所謂得失,樸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