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的5個妙招,父母收藏,再不看看,孩子就大了!
相信不少父母都認識到了「情商」很關鍵,可是「情商」要如何培養呢?
父母的情商可以傳達給子女。
父母之間表現出的溫柔和濃濃情意,勢必給子女帶來積極的影響。
第一、情商培養重於智商
為提高孩子的情商,可以從以下方面去塑造。
1.要經常表達愛意。
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力。在平常吃飯和交談當中經常表達出愛意,可以培養孩子的健康情緒。
2.幫助孩子表達情感
幫助孩子了解和認識各種情緒表達也很重要。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才表現為憤怒。
3.教會孩子自主決定
獨立是情商中最重要的方面,只有讓他們從小學會自己拿主意,才能培養出獨立的性格。
4.肯定孩子的情緒
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告誡他們「不要生氣」。
此外,詢問他們生氣的原因,對幫助他們控制情緒也很重要。
切記不要在孩子憤怒時試圖壓抑他們的情緒。
5.承認他們取得的成績
對孩子的智力永遠要予以肯定,避免貶低他們的作為,否則會讓孩子對失敗失去接受能力。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教會他們積極應對和克服負面情緒。
6.不過分溺愛
避免說「這事你幹不了,我來替你吧」這樣的話,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失去對自身的安全感。
第二、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的養成
「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
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生活、環境、教育、學習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培養的。
孩子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就會不自覺的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很難改變。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有句關於習慣教育的說法是:「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固染不可不慎也。」
好習慣能夠造就人,壞習慣可以摧毀人。行為科學研究得出結論:
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創新,最終也可以演變成習慣性的創新。
由此,足見習慣的力量。
第三、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規則和愛並駕齊驅
首先,每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父母應當親切、耐心地詢問孩子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要求:
如果是合理的,就給以滿足。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應當真實地告訴孩子,父母為了滿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勞動,以便讓孩子在愉快的時候,也知道勞動的艱辛,從而培養體諒父母的情感。
其次,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應當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慢慢平靜下來,並要耐心嚴肅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他的要求不合理。
當孩子不聽勸告、示威性地反抗時,父母既不應妥協,也不應暴跳如雷,而應冷靜嚴肅、態度堅定。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只要保持冷靜,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夠想出有效的對策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會慢慢提高。
第四、讓孩子嘗試受挫,學會吃苦
1.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 「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
別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2.男孩養志氣,女孩養氣質
男孩強調的是養「志氣」,主要培養克服困難、吃苦耐勞、做事勤懇、踏實努力、有韌性、頑強的品質,如帶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鍛煉堅韌性;
而女孩側重養「氣質」,強調的是文化修養的投資,性情的陶冶,如有條件的可以讓女孩學學琴棋書畫,在家裡,多給她些關心,讓她感覺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並有意創造環境,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更具女性特質。
3.父母要適當「偷懶」
不少父母總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父母過分「勤快」。
「讓孩子學會吃苦」,首先體現在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相當一部分父母難以堅持。
父母在養孩子的過程中要適當「偷懶」,一定要學會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五、給孩子充足的自由和尊重
1.孩子要的是「精神溺愛」——自由和尊重
孩子要的是「精神溺愛」,即父母能給予的最優質的父母之愛。
這種愛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質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處、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圍、良好的榜樣等等這些構成。
2.家裡「規矩」越少越好
生活有萬千種細節,對於該給孩子什麼規矩,如何把握這個度,沒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羅列或歸類,很多東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如果有什麼要求,父母只要講給孩子,並做出示範,同時想辦法讓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沒必要為了「規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不要擔心他闖些小禍,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夠到位,不要為他的無心之過而責備他。
日常生活中不處處限制和壓抑孩子,至少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長條件,對於精神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所有的經歷,無論成敗,無論好壞,都會沉澱為正面經驗。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需要學,才會。
「父母」也是一份職業,生了孩子只是你的肩頭多了沉甸甸的責任,絕不是生下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的用自己原生家庭繼承下來的經驗去對待孩子就萬事大吉了,更不是你以為把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老師,自己任勞任怨去賺錢就飄飄飄然了。
父母的責任不是給孩子留下多少套房子多少存款,而是你給他生命了,更要給他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擔當。
看過這篇文章,所有父母不妨對號入座一下:
你的孩子能獨立而愉悅地生存嗎?
你的孩子精神世界積極健康嗎?
你的孩子能在逆境中挺起身軀不屈不撓嗎?
你的孩子對金錢有計劃性支出嗎?
你的孩子能吃得下生活中的委屈和艱難嗎?
每一個父母,都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如果你現在還不放手,生活會給孩子翻倍的磨礪,甚至被磕碰得頭破血流,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經驗,而這個習慣或常識可能是孩子在孩童時期就該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