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不是妳想拔就拔的,關於它的禁忌您知道嗎?

 

以下資料為小編查詢所得,僅供參考、學習。如有差錯請及時指出。

拔火罐是中醫的一個特色療法,在治療一些疾病方面也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主要用於風濕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風濕「痹痛」筋骨酸楚、傷風傷寒所致的感冒頭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療作用。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顯然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寒濕諸邪入襲而留駐於骨關節,加上中年之後其氣漸衰,血行緩慢,血不運而通行不暢以致諸證漸出。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通絡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火罐用在人體穴位上,可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疾病。

拔罐的原理:

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中醫認為拔罐是通過罐內負壓的作用打開毛細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產生收縮和沖擠的相互作用,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排出體外,達到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從而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調動人體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談談拔火罐的禁忌吧——

 

1、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不宜拔罐。

2、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血液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靜脈曲張部位;

4、孕婦、月經期婦女、精神病人、肺結核活動期病人;

5、血壓過高病人;

6、重度心臟病病人;

7、六歲以下小孩。

8、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亂施穴或慎用拔罐療法;

9、頭部、心臟處更應慎用,不能什麼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因為不對症的拔罐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卻會貽誤病情,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10、皮膚過敏、潰爛部位、水腫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紫癜風等)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拔罐療法。

拔火罐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有以下幾點——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拔罐療法。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4)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才的反應,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卧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為自己拔罐時注意別睡著了,以免長時間留罐引起皮膚潰爛。

6)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可塗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後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藥膏或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6)走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關於拔罐的時間長短——

 

拔罐時間:

拔罐時間應根據年齡、體質、性別及病情輕重緩急而定留罐時間,一般拔罐時間為10至15分鐘,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正確的拔罐方法——

 

1、辯證施治:

拔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虛、實、寒、熱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治療頭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療,這時就要分清癥候,在太陽穴和督脈大椎、風府、陶道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偏頭痛伴有眩暈眼花、耳鳴者,可選風池、天窗、肩中俞;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安眠、血壓點、啞門、印堂;頸項活動不便者取新設、肩中俞、肩外俞加風池、百勞;伴有上肢癥狀者加頸臂、肩貞、天宗、肩后、抬肩、肩廖、巨骨。

2、拔罐用多少個合適?

先少后多,首次拔罐,一般控制在每批3——5個,待適應后漸漸增加,最多一次可達20——30個。

3、罐徑大小:

視身體部位而異,如背部腿部和腹部,可用大口徑的罐子,其他面積小的部位則可用小口徑的罐子。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每天拔罐次數視病情需要,一天最多可達三次左右。

6、罐距隨意,放得下就可。

7、全身拔罐時要從身體的上部開始,自上而下操作。

8、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感到難忍)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

9、走罐療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扣上皮膚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下壓推出回拉時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多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及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凡士林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10、取罐的動作要領:

一手將竹罐向側面隨和傾斜,一手,指端按壓皮膚,讓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使罐與皮膚脫離,慢慢取下罐即可(取罐時不要轉動罐身和強行拉扯)。去罐時如果皮膚出現搔癢屬正常排毒現象,注意不要抓破皮膚,以免引起感染。

拔罐的斑印及顏色的定義:

 

1、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血壓高,或有溫熱之邪。

2、罐印微白,觸之不溫,多為經寒血虛,證見體乏無力,面色無華。

3、罐體內壁有水氣兼見水泡者,表示該部位有濕氣,為常期涉濕或穿潮濕衣服有關。

4、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為寒凝血瘀,為風寒流注於皮下經絡。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雙虛或氣血陰陽不調。

6、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不一,表示氣滯血瘀,經行不暢。

7、罐印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症,氣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養。(白而無色多表示局部中層、深層神經系統應不良)。

8、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經行不暢,有血瘀現象。

9、罐印出現水泡和水珠狀,表明患者體內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或屬炎性水腫,如果拔罐后水泡色呈血紅或黑紅色,為久病濕夾血瘀的病理反應,為經逆。

10、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現象,觸之微痛,證見身體發熱伴有頭暈目眩者,表明患者熱毒陽盛傷陰,陰血虧損。

11、如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伴有丹痧瘀斑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此為陽盛傷陰,為肝氣鬱結涉及脾血受統不正,可見所觸肌肉均有疼痛感。

12、罐斑如出現微癢或出現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潮濕、風邪入表症。

13、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和涼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可持續一至數天。

14、一般正常健康者罐色紅白隱隱,觸之微溫,無太大皮表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