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吼孩子了,對孩子傷害太大!愛發脾氣的媽媽,都看看這個故事
「吼」能讓孩子一時聽話,但之後呢?難道媽媽要一直吼下去嗎?或許,大家都該看看這個故事。
JuttaBauer的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曾榮獲德國每年一評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兒童繪本類金獎。
這本書常被幼兒園、小學作為親子互動主題,或被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拿來舉例......
(可愛的企鵝孩子,不就是我們的可愛的孩子的化身?!)
(早上確實是媽媽容易抓狂的時間,孩子磨磨蹭蹭,早餐涼了,上學上班快要遲到了!)
(媽媽的吼叫嚇得孩子魂飛魄散!?)
(內心裡充滿恐懼的孩子很容易神遊!以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也容易貪食、過量進食,肚子像大海一樣填不飽。)
(內心裡的恐懼、害怕還會讓我們緊緊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態互依關係。)
(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著孩子想喊又喊不出來,想表達又無法盡意表達?!)
(迷失在都市的繁華里!)
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孩子就像小企鵝一樣,看到壞脾氣、大喊大叫的媽媽就想逃走,可是,一個小小的小孩,他(她)能逃到哪裡去呢?!
想表達心聲和需要,沒有人聽;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還不夠有經驗和智慧;想展翅高飛,可是被媽媽爸爸擋住了去路......)
(傷害了孩子然後再把傷口修補好?!畢竟,會留下滿身傷痕!)
(用自己的腳站立,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一句「對不起」,孩子就原諒了我們:「只要改了就還是好媽媽!」孩子總是無條件地愛著我們。)
故事講完了,但輕鬆幽默之後,不禁引人深思,吼娃的傷害有多大?
「我再也不管你了!」
「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我都說多少遍了!用點兒心行不行!」
……
這些話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語、行為得體大方,行事小心穩重。如果有時孩子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闖了禍時,父母便常常逞一時口舌之快,用譏諷、刻薄的語言,教訓、挖苦孩子。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會收到432條負面評論,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評論每天卻只有32條。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語中,只有6%~15%的話語是積極和鼓勵性的話語,而大部分卻是具有消極和諷刺意味的語言。
事實上,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以及因此而生的誤解與矛盾,在持續的「語言暴力」環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固化甚至激化,以至於孩子的性格出現以下表現。
① 自卑
根據阿德勒心理流派的理論,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而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的原因。
很多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在表示,由於兒時父母太過嚴厲,而產生了「權威恐懼症」。當他們到了戀愛的年紀時,卻不敢接受那些優秀的人的追求,因為他們潛意識認為「我配不上這麼優秀的人」。
② 缺乏安全感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苛刻都是源於愛,但是當父母將語言變成子彈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承受不住的壓力。也許自此孩子就關上了心門,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在他們之後的人際交往中,往往不能夠坦蕩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善意,不能輕易地相信別人,從而形成敏感多疑、孤僻的性格。
③ 情感表達障礙
很多從小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長大后並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達愛意、讚美、憤怒等主觀情緒。換言之,他們並不懂得怎麼去表達愛。
由於長久以來得到的都是外界對自己的否定,有些孩子會變得自閉,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社交障礙」。而且,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即便他們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但卻仍在極力壓抑自己正當的慾望和需求。「
還有一種與之對立的情況——「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他們潛意識裡會模仿自己的父母,牙尖嘴利,傷害自己的愛人。如果對方包容了自己,就會悔恨交加;如果對方生氣了,便會覺得「我早料到了你會這樣」。
曾經有人問讀完這個繪本的小朋友:「媽媽道歉了,你覺得最後小企鵝高興了嗎?」
小朋友說:「嗯,可他還很疼呀,因為它是被縫上的。」
童言無忌,可表達的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吼完是可以道歉,孩子也會原諒你,但傷口還在,孩子還是會疼啊。
要知道,媽媽負面情緒的釋放並不是只有吼一條路徑可以走,彷彿洶湧的大水,可以呼嘯著沖堤決口,也可以經由疏道變成涓涓細流。
而且,長期生活在情緒被壓制和否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能時常會有種找不到自己的感覺。
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我們都對悅耳的聲音有好感,而對於高聲、刺耳的批評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
剔除令孩子氣餒的負面評論
父母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論,比如「你真懶」「你真笨」等。這些話語帶來的效果,往往和父母想要的結果相反。孩子經常接受到負面評論,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長此以往可能失去自尊、缺乏自信,更會傷害孩子對你的感情。
拒用「聽覺阻塞詞
「你怎麼回事」「如果你還這麼磨蹭就不要出去玩兒了」「為什麼你總不聽話」,以這3個聽覺阻塞詞為開頭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
父母善意的提示和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從而拿出更合作的態度配合父母。
只告訴孩子做什麼
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不僅能讓孩子更聽得進父母說話,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指導和示範,反倒會讓你更加省心,孩子也更開心。
所以,爸爸媽媽們耐心一點,從今天開始嘗試著改變,從忍住「不吼」孩子開始,你會驚喜地發現,當你不吼時,孩子似乎也沒那麼調皮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