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最不起眼的地磚,價值80萬,因爲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這八個字
去北京旅遊,不去紫禁城會終身遺憾的。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皇帝朱棣決定遷都北京,開始營造紫禁城,至明永樂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故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它矗立幾百年來,因為無比威嚴和神秘帶給現代人無比震撼。
明朝前期總體來說,在歷史上是比較的強盛,朱元璋從一名布衣,打下這大明天下,到大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也就是經過一個靖難之難,所以在朱棣皇帝手上,明朝的國力還是很強盛。
朱棣做了皇帝之後,開始準備遷都,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都是那時候,開始建造的。
故宮裡的珍貴文物不在少數,而地磚一定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一個,也就是那個明清時期皇帝上朝時,群臣在金階上大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而金階上鋪的就是那價高黃金的「金磚」。
此「金磚」非彼金磚,它們只是看似溫潤如玉、不滑不糙的方磚罷了。
但就在近幾年,拍賣會上一度竄出這種「金磚」,最後以80萬一對的價格成交,算起來就是40萬一塊,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但這種地磚可不是「等閑之輩」啊,它是大明的御窯製品,過程之複雜、工藝之精細,非普通地磚能與之匹敵。
明史中載明:此地磚需經歷七道選土工序——土質黏而不散,選好的泥土需要露天放置一整年,再將泥土泡開,用數頭牛反覆踩踏和人力摔打,處理好的泥團再放入模具,陰乾歷時7個月後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去濕氣熏一個月,接下來就是劈柴一月,燒柴一月,燒松枝四十天,出窯。出窯的金磚必須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八大字要求,一批成品中若有6塊達不到要求,就得回爐重造。
也就是說,一著不慎兩年的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
除了製作過程精細和耗時長,它的性能要求也很高。
在當時空調和冰箱還是未來式的時代,想要做到冬暖夏涼就必須比其他磚塊要厚、大、吸水性強。做到以上,夏天踩著會很涼爽,瓜果等甚至可直接放在上面冰鎮,這也是為什麼皇宮裡異常涼快;冬天還能起到保暖作用。
它的獨特性能受到皇帝青睞,因此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鋪滿了這種方磚,不少文人墨客也會在家中鋪設這種地磚,供日常下棋、喝茶和玩賞文物所用。
它的名稱倒不是得名它的價值,只不過那八字要求以及它建設在京城的緣故,因此喚作「金磚」。這種方磚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理和時間,大可抵作它的價值,這樣看來賣出天價也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