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一個日本5歲女孩被父母虐待致死的新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據報道,她經常遭受父母毒打、挨餓,去世時體重只有12公斤,和一個2歲孩子差不多。令人扼腕的是,女孩生前每天都要寫「謝罪書」。儘管被父母如此虐待,她仍在筆記本上寫道「請原諒我」,並向父母承諾自己以後一定會表現得更好。

明明是父母的過錯,可憐的孩子卻把這一切痛苦都歸在自己身上。

被打死的孩子帶著痛苦去往了天堂,更多的孩子卻仍舊活在人間地獄。近日,雲南一個小孩被母親當街暴打得鼻青臉腫的視頻出現在網路上,再一次激起輿論憤慨。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每天戰戰兢兢地活在父母身邊,父母本該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竟成了孩子痛苦的源頭。

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吃飽穿暖,教給孩子規矩,讓孩子好好學習,長大考上好大學,有份好工作就是對孩子盡到責任了。

事實上,父母首先給孩子的,應該是安全感。沒有充足的安全感做基礎,孩子的發展不過是鏡花水月,最終一場空。

為人父母的責任,絕不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好好學習這麼簡單,給孩子安全感是第一要務。

現代心理學普遍認為,6歲之前,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期奠定的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身為父母,如果無法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活在父母的臉色下,是孩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鑄就了孩子一生灰暗的底色。

 

15393015228869.jpg

 

01、小心翼翼的孩子,難以形成真正的自我

個體人格的發展是在和父母的早期互動關係中形成的,親子間的互動模式造就了嬰兒的自我觀。

通過這種日復一日的互動模式,嬰兒逐漸形成穩定、真實的自我,確認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受歡迎的。這種自我觀是孩子建立和發展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

可是,孩子天天在擔驚受怕中察言觀色,如何形成穩定的自我?

經常有父母誇自己的孩子懂事,這樣的孩子通常被認為少年老成。在心理學上,少年老成其實是個負面的辭彙,意味著孩子跨越了應處的階段,過於早熟。

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學會了看父母的臉色,學會了唯命是從來討好父母,內心在經過一番苦痛的掙扎后,最終絕望地對父母投降。

從短期來看,也許父母收穫了一個乖巧的孩子,但是最終,孩子會長成一個失去自由意志的提線木偶,並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15393015222701.jpg

 

02、小心翼翼的孩子,更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

帶孩子在遊樂場玩的時候,經常見到因為孩子之間搶玩具而雙方父母大打出手的情景。許多父母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一點欺負,而自己卻在家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

心理學者伍罡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就像一隻被捆得漂漂亮亮的大閘蟹,再也不會因為亂跑亂爬互相打鬥而缺胳膊少腿,但也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隨著年齡增加,「大閘蟹」又會帶著繩子被移交給學校和社會。

如果父母在家裡壓制孩子自由的意志,剝奪他反抗的權利,用武力征服孩子,今天你是搞定了他,明天孩子就可能被別人用同樣的方式搞定。

父母最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無形中正在培養一個任由別人捏的軟柿子,這個孩子將來在學校或社會上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霸凌發生的唯一原因,是一個人的恨意和另一個人的懦弱遇到一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恨意與懦弱表現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各種不認可和限制所致。

施暴者的父母本身往往直接表現出人渣品質,是壞榜樣;受害者的父母則可能品行端正,其過失在於太想做好,從而對孩子有太多的規範與要求。」

在諮詢工作中,經常遇到很多父母問,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充足的安全感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一是看孩子平時生活中是不是笑的時候多。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內心開朗,活潑愛笑就是最大的特徵;二是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的時候,看一下孩子是先看父母的臉色,還是先關注錯誤的事情本身。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個玻璃杯,如果第一時間是看父母臉色,說明孩子的安全感可能已經受到一些傷害;如果是覺得杯子碎了很難過,而沒有把關注點放在看父母臉色上,說明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安全的、可信賴的,孩子不必把能量耗費在討好父母身上。

 

15393015243969.jpg

 

03、小心翼翼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種時刻擔心被拋棄的感受,源於嬰幼兒時安全感的缺乏。有了這種被創傷做底色,他們就會不惜一切抓住身邊的救命稻草,即使是別人眼中的渣男惡女,他們也會飛蛾撲火般地義無反顧。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希望找到那個能看到TA內心的人,渴望得到一句肯定,卻往往都會失敗。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安全感,其實在自己心裡,而不是靠別人給予。

安全感,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一份禮物,也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取代的禮物。讓孩子活得缺乏安全感,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當父母沒有學會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痛苦時,就會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天然地愛父母,願意犧牲自己成全父母,成為父母情緒垃圾的收納箱。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父母,我們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做鎧甲,孩子就會有強大的內心,任憑風吹雨打也會勇敢前行。

來源:智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