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主角不該是鬼,而應該是「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民間多俗稱鬼節、七月半,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查閱了中元節的由來,最早在漢代時,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而,道教認為中元節為地官誕辰,七月十五這天為赦罪之日,地府將開門放鬼魂回家團圓,又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盂蘭盆節」也在這一天。
於是中元節漸漸具有了 「鬼節」 的意味,七月十五成了一年之中所謂的「陰氣最重」的節日。
至今,民間對於這個節日的重視度,還是很高的,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薦時食等活動。
關於中元節,各地有著不一樣的風俗:
河北省廣平縣,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河南省郲縣,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陝西省城固縣,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成都,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雲南省騰越,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如此看來,過中元節,多是對先祖的敬拜和祭祀。
放在我們普通人,這天,不是法定可以休息的節假日,並沒有太多的準備迎接或是按風俗落實,更多是對「鬼節」的印象,這天是鬼的節日。
02
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鬼」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韓詩外傳》說「鬼者,歸也」。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回歸,回歸併不等於終結,在特定條件下,他是可以重回人間的。
世間本就沒有鬼,但是受這種從古由來的文化、傳說的影響,我們多數人,對死亡是懷有未知和恐懼的。
死是什麼?死後是怎麼樣的?也許,只有我們至死才知道正確答案,可那時,又無法傳遞活著的人。或許只要活著的人還沒有忘記,即便死去,那些靈魂依然存在於世界的另一端。
關於這個話題的延伸,想到今年看過的一部墨西哥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
故事講述的是,在亡靈節,小男孩米格爾意外穿越到亡靈國度之中,他重逢了已故的母親和祖輩們,而一家人想辦法將米格爾重新送回人間。這是一個關於死亡、鬼怪的故事,然後看過之後,沒有恐怖,更多的是家庭的溫馨。
墨西哥人對「生死」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們相信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已經離去的靈魂會重返人間探望家人和親人。
這天,家人會把逝者的照片放在TA的墳墓上或者家裡的供桌上,還會放上花、飲品、糖果、水果和其他食物,還有一些洗漱用品,比如臉盆和肥皂,鬼魂在長途跋涉之後,可以清洗一下。
這天,墨西哥人還會假扮骷顱,以狂歡的方式,超越生死界限與故去的親人,完成重聚。
他們並沒有看淡生死,相反他們格外重視對逝者的紀念。就如影片提到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03
這個世界並非永恆。人能永遠留存下來的,最後靠的是生者的記憶,而記憶,來自生者內心的陪伴和緬懷的寄託。
亡靈節也好,中元節也罷,自以為早早地看清了有關死亡的真相,對於祭奠亡者,甚至有些不足掛齒,不放心上,認為不過是生者的自我安慰,多此一舉。
可,當每個活著的人,親身經歷最親最愛最近的人,離開人世,陰陽分離,兩茫茫時,那種痛,那種思念,那種回憶,是如傷疤留在身上,記錄其間。
我們祭拜故人,懷念往昔,其實就是跨越了生死的橋樑。這所謂的「鬼」,就是那個曾經我們最親最愛最近的人,又何來恐懼,何來雜念。
中元節這天,與其說是他們的回歸之日,不如說是一場我們活著的人對他們的緬懷之日。
這天,我們可以不用大張旗鼓地按風俗,操辦種種。只要抽空到墓地,獻上一束鮮花;找出他的老照片,擦一擦;寫上一篇短文一首小詩,表達我們的想念之情;又或者可以,對著他的舊物,跟他靜靜地聊上幾句……
國人過節,大多喜歡藉機大操大辦,大吃大喝,大搞形式,倒不如,真心實意,表表心情,寄緬於懷。
中元節,拿「鬼」當話題,東搬西扯那些有的沒的,不如,想想我們忘不了的這些故人,為他們做點什麼。
即便生死兩別,那又無妨。因為心中記掛著他,因為曾經和他有過種種美好,不管是中元節,清明節或是什麼節,何來恐慌,只有滿滿的想念,對生死的坦然,對活著意義的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