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玉龍宮』難得一見,安溪靈安尊王真起乩!廟方人員發現後,立刻把神將脫了下來,但乩童都還沒有退駕!
【靈安尊王青山王由來】
靈安尊王 亦稱青山王 靈安尊王 ,為地方神 , 原為中國福建南安、惠安、晉江三縣人所信奉,惟現在人們未能詳知其來源,非泉州人也祭拜 。
青山王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
青山王原名張滾,是東漢、三國時代東吳將領,人稱張將軍。
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
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悃」。
其二:
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靈安尊王,姓張名悃,是三國時代(公元二二0年~二六五年) 東吳孫權的副將,孫權派祂駐守福建的泉州惠安地方,為人正直廉潔忠勇有智謀,任內施仁政功績卓著,深德軍民愛載,亡後安葬在惠安縣衙東室內,後來每有縣官更迭,到任縣官必詣壇致祭,祈求「民安物阜」,因此孫權封他為「照應侯」。
到了宋代宗登基(公元九七六年) ,新任一個進士姓崔名知節,為惠安縣令。就任後循民眾的請求,入鄉隨俗往祭其墳以安民心,那知道正在上香膜拜中,墓碑突然向前傾倒,看到墓碑背面勒著一首五絕 :「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天」。
字跡古色斑斕決非新刻,因此崔縣令查詢縣境內確實有青山這個地方,就和眾士紳相商,將其之墓遷建在青山山麓,並且建立祠廟奉祀,歲時供祭。這座小祠廟就是泉水青山宮的濫觴了,因此靈安尊王也稱:「青山王」,傳說因對驅疫靈驗,深為民間信仰。
驅疫之神一說,青山王為泉州府惠安縣之城隍爺,或說其神格類似城隍爺,管轄無區域的限制,隨時巡狩各地,監察民生。又說祂生前施行仁政,歿後稱武德帝,民間祀為「驅疫之神」。
到了金兵入寇,宋朝南遷,宋高宗令虞允文防守采石磯,金兵來攻眾寡懸殊,守軍節節敗退,突然天昏地暗,一支兵馬高舉張滾的旗號,率部截殺金兵大敗,宋軍反敗為勝,虞允文查問援兵何來?旗下將兵無人知情,只說援兵打著張滾的旗號,如從天降,人馬勇壯,行步如飛,爭相追殺金兵不知何去 。
這時有一小兵稟說 :
他是福建泉州惠安人,他的故鄉有一座青山祠,所祀的就是張悃,虞允文覺得其像和諸兵所說頗相吻合,經過許久又不見義軍前來報功,更加深信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該神顯靈,前來協助擊敗金兵,保衛大宋社稷,就修表奏稟高宗。
高宗大喜即刻頒昭,封張悃為「靈安尊王」,並令惠安縣撥款擴建廟宇,四時供祭而賜廟額尊稱該廟為青山宮嗣後,神靈煊赫,縣民有所祈求,無不靈驗,因此縣民信奉尤篤。
明 . 隆慶 . 萬曆間,惠安知縣葉春及(廣東歸善人)欲前來青山毀廟,青山王曾託夢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當指青山王,這名話可理解為惠安未置縣前,民間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改葬於青山立廟」,所立為今青山宮無疑,因此說青山宮始建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是對的。但是,當時是於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民間於五代時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廟加以擴建而成,並不確定。
當地世代相傳一個說法:「在青山宮的右前方有一小廟,據傳是在青山宮未興建以前,鄉民已建小廟,作為燒香膜拜青山公之所」。
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認。
惠安群眾尊張悃為「惠安境主」。
明·嘉靖《惠安縣志·卷1》引《宋會要輯稿》云:
「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縣守節裡。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賜廟額誠應,紹興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靈惠侯」。
《宋會要輯稿》是宋代官修政書,是政府檔案的分類彙編,說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認。後來,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賜額「敕封青山靈安王廟」。
青山王是產生於惠安地方特有的歷史人物神。
至今,青山王信仰已逾千年,其地域分佈相當廣泛。
惠安縣及泉港區建有主祀青山王宮廟的鄉鎮達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張坂、崇武和螺陽四個鄉鎮為盛。
至於民居私奉青山王、青山媽,則全縣各鄉皆有。
舊屬泉州府各縣及其北鄰的仙遊縣等建立青山王宮廟或供奉青山王神像,而泉州東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廟宇,至今在市區的宜春宮尚配祀有靈安王(即青山王)。
南宋·福建浦城人真德秀在嘉定八年(1215年)任江東轉運副使時,曾多次祈求張大帝(即青山王張悃)神靈降雨救旱。
青山王信仰隨著惠安人外遷也傳播到了海外。
「惠,海國也,海濱山業船,或近而內外海捕魚,或遠而蘇台,甚至通於外洋夷國」。
明清時代,大批惠安人外遷,青山王的「香位」也隨之傳及日本、台灣、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等地。
僅台灣主祀青山王的寺廟就有一百六十八處,較大的有台北鴻福宮、板橋青山宮、靈安王廟、艋舺青山宮、台中靈安堂、沙漉青山宮、新竹靈安宮、南勢青山宮、彰化雲園青山宮、高雄靈安宮等,祭典內容、儀式同泉州。
青山王信仰「始於五代」,「形成於宋代」並發展至全盛。
元代似有所冷落,明代繼續發展,但尚無法重現宋代時的盛況。清代初期曾受遷界的影響,中、後期起向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
台灣的青山王信仰日益擴大,其中最有名的青山王廟宇是台北市的艋舺青山宮。目前,青山宮在海內外已有數百座分寺,台海兩岸的青山王信仰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青山王、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不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
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陰陽司等諸司幕僚、范謝將軍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職能,亦與「王爺信仰」有關。隨著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臺灣的青山王信仰也日益擴大,其最有名的廟宇是臺北市的「艋舺青山宮」。
相去七百餘年焉能預知後人,細按字跡古色斑爛蒼道,非乍琢新鑴,詢士紳境內有青山其地否?眾謂縣南三十里有山,高聳雲端,四時蔥翠即青山也,崔約期往勘,果然鍾靈毓秀乃與眾紳商遷梱墓於山麓,並建廟塑神像,歲時展祭,故於青山為名曰青山宮。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海寇登岸,輒見旌旗蔽空金鼓齊鳴而引去,進士蔡義可聞其靈異奏於朝廷賜廟額誠應封靈惠侯、妻華氏封昭順夫人,景炎元年,晉封靈安尊王,夫人封顯慶妃遣使重修廟宇,永世供奉。
《封贈》
宋高宗建炎年間,金朝海陵王軍隊入侵,是為采石之戰。
張將軍顯靈助戰,江淮都督虞允文奏稟朝廷,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張將軍夫人也被封為「昌順夫人」。
宋端宗南渡經閩都到達溫陵時,遭遇風浪,張將軍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張將軍為「靈安王」,夫人封為「顯妃」。
明太祖征元朝,張將軍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張將軍為「青山靈安尊王」,夫人為「昭安妃」。
《幕僚、部將》
辛相公(係屬青山王張將軍之愛將)
文武判官
陰陽司、速報司、監察司、長壽司、
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
范謝將軍
枷鎖將軍
虎爺
馬使爺、神馬
視頻摘自 蕭默默 文章摘自 閭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