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 (Dyson) 為何要在成本高昂的新加坡建廠?因為不單是錢的事兒 ...
戴森真的要造車了。前段時間,車叔推過一篇有關戴森造車的資訊,現在事情有了新的進展,海外權威媒體披露:以生產高端卷髮棒和吸塵器聞名的英國公司戴森(Dyson)宣布將在新加坡建立電動車工廠,這座完全定製化的雙層製造工廠計劃於2020年完工,屆時將用於投產電動汽車,其生產的電動汽車預計於2021年上市。
(新加坡戴森工廠效果圖)
想好了說干就干,看看人家戴森的魄力和行動力,國內新能源玩家中騙融資的該有多汗顏。只不過,戴森的工廠選在新加坡鬧哪樣?
新加坡建廠成本很高
提起新加坡,不少人表示五味雜陳。在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華人是主體,但地位卻不高。新加坡經濟發達,城市管理完善,法律極其嚴苛。你要是隨地吐痰、亂寫「到此一游」,可能要挨一鞭子,國家才用高壓方式讓國民樹立守法意識。
新加坡2017年人均年收入為5.5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34.6萬,是典型高收入國家,排在世界第六。而中國人均收入為0.88萬美元,二者差距太過懸殊。而在汽車產業,即便一線工人也多半不低於中位數,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水準更高,所以在新加坡建廠要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
新加坡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擠下了近6000萬人,人口密度不輸北上廣。新加坡類似深圳,地少人多錢多,地價相對高昂,尤其是相對發展中國家。不過由於政府的強勢管控,也不高得離譜。
新加坡同樣也是適合的
拋開成本,我們來看看新加坡的優勢。首先,與港澳地區不同,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工業竟是支柱產業,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汽車產業鏈。新加坡科教發達,汽車領域人才資源豐富且優質,高水平的工程師和員工多多。政府大力扶持汽車產業,還能夠為戴森這樣的新銳車企提供激勵計劃:比如建廠可享5年以上的稅收減免,針對項目成本30%的撥款以提高企業商業效率。目前尚不清楚戴森是否參與激勵計劃。
也就是說,新加坡當地供應鏈、市場准入和勞動力專業技能有優勢,可以抵消了成本因素帶來的風險。另外新加坡靠近中國大陸——這片作為廣闊的汽車單一市場,物流成本也不高。要知道,去年戴森全部營業額中四分之三來自亞洲地區,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那為何不幹脆在中國大陸建廠呢?
首先,新加坡是「自由貿易港」城市,與中國、日本都簽署過自由貿易協定,汽車及相關零部件產品可以享受關稅減免。另外,新加坡非常注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戴森的電動車可不比其它電動車,獨創的黑科技不會少。在新加坡,剽竊別人的知識成果要挨鞭子、坐牢,而且是來真的,誰敢!至於這事兒在中國,不說大家也知道。
重要是的,戴森跟新加坡是有淵源的,11年前戴森就已進駐新加坡,成立了一支小型工程團隊開發戴森高速數碼電機。目前,戴森在新加坡的員工人數已達1100名,累計製造超過5000萬台戴森高速數碼電機。另外,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部分文化是共通的。所以說,欲發力遠東市場,新加坡確實是很好的跳板。
戴森造車的近況如何?
除了新加坡工廠,戴森在英國哈拉溫頓軍用機場園區投資2億英鎊修建辦公樓及實驗室,組建了一支400人的汽車研發團隊(從勞斯萊斯、賓利、阿斯頓•馬丁、特斯拉挖來的),研發團隊正著手電動汽車項目。當然戴森還會繼續招兵買馬,額外增加300個汽車業務工作崗位。
戴森到底要研發出什麼樣的電動車?當然目前一切尚處於設想、方案保密的階段。戴森本人曾透露:在家電領域積累的電機、流動動力學、HVAC(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系統、輕量化、全景攝影等創新技術可以統一整合到電動汽車上。產品將搭載自動駕駛技術,配備自家的360度攝像頭設備。反正按照戴森一貫的尿性,總會一兩樣瞬間抓住你眼球,讓你長久愛上它的東西,但願如此吧。
車叔結語
就從選址新加坡可以看出,戴森肯定瞄準的是高規格、高品質、高性能電動車,我們盡可以把期望值調高,但也不要想像得太過怪異。會不會是下一個特斯拉?但至少,待日後特斯拉肆虐電動車市場時,戴森讓我們多了一份高調性、差異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