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嬰過年期間遭 4 歲熊孩子暴打!媽媽卻只能忍氣吞聲?結局讓網友憤怒……

這個年,相信大多數人都過的很開心,

可浙江嘉興有個寶媽

估計是怎麼都高興不起來:

小寶寶被打,眼睛紅腫出血

自己卻無力反抗……

這年,過得太憋屈了!

15508537823483.jpg

起因是過年期間,

有一個孕媽群里有位寶媽在哭訴:還未滿月的兒子被打,

自己卻只能忍氣吞聲。

15508537828753.jpg15508537832350.jpg

據這位寶媽說,自己的女兒之前就被侄女打,但她一直忍氣吞聲,因為侄女的「後台」太硬了!她有她奶奶護著,說不得也打不得!千防萬防,誰知道現在侄女又把毒手伸向了尚在襁褓的兒子…而且她是直接攻擊臉,朝著男嬰的眼睛一陣猛打!

看監控,

真的是下手不知輕重啊!!!

15508537834818.jpg15508537846147.jpg

從寶媽po出來的照片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寶寶眼睛這一圈都紅腫了!

15508537846565.jpg

據寶媽說,事後家裡人還不讓帶去醫院…理由說出來有點氣人 ——正月里去醫院晦氣?!

1550853785334.jpg

昨天下午當事人寶媽表示,目前孩子已送往醫院檢查過了,暫無大礙;侄女的父母也已向他們道歉,並表示孩子還小,以後一定會好好教育子女。

不少網友聽說了此事,都是異常氣憤:

@和可人:如果是我女兒被打了,就算是親兄弟,也得有個說法,如果這是我侄女,我會教訓一頓,這麼小不教育,大了還得了,打一次就讓她長記性。

 

@暖晚姑娘:心疼這位寶媽,老公幹什麼去了

 

@UU:熊孩子年年有,今年這個最厲害!下手這麼重,該教育教育了。

 

@大宇小突:別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都要看做大人的怎麼教,那麼小的孩子就那麼暴力,一點愛心沒有,遲早害人害己。

「孩子小,不懂事」

不是免罪金牌

「小孩子不懂事」,這是許多「熊父母」最常使用的「擋箭牌」。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許多家長振振有詞,所向披靡:小孩子不懂事,因此沒有必要約束他們,更沒有必要指責他們。

更有的家長甚至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皮一點才會更有創造力;孩子脾氣大以後才不會被人欺負;孩子厲害點好呀,這樣才有領導力……

對自己家的孩子,父母常常因為「親情效應」,而看自己的孩子可愛可親。殊不知,父母這樣做會把孩子推進一個可怕深淵:「熊孩子」認為他們永遠不用承擔責任, 父母會為他們的所有行為埋單。

於是便有了下面的這些新聞:

 

2013年12月,高速路上,孩子哭鬧著要玩方向盤,父母妥協,最終導致一家出車禍罹難;

 

2014年10月,半塊從天而降的磚頭,砸在李女士頭上,李女士最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而 「肇事」的半塊磚頭是小區一個10歲的熊孩子8樓樓頂拋下;

 

2015年7月,一個熊孩子在一家鋼琴店把可樂倒進鋼琴,導致琴鍵損壞,遭索賠66萬元;

有多少家長是抱著「他還小不懂事」的心態給這樣的熊孩子「擦屁股」,試想,他們的孩子長大成年以後會不會還抱著「我犯錯有人幫我解決」的僥倖心理?也許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那個說出「我爸是李剛」的大熊孩子。

15508537851612.jpg

熊孩子闖禍要管,

不要慣

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應該做的是,勇敢承擔起「規則制定者」、「規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實的規則碰得頭破血流。

1、及早糾正過分行為

孩子雖然小還不懂得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他能夠從父母的語言表情中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態度,讓他逐漸對客觀事物有判斷標準。

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正確,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鼓勵這種行為,若答案是如果孩子有不正確的語言或者行為的時候,堅決不能姑息、遷就,及時遏制孩子任性的苗頭,比如,當孩子打人時,父母要嚴肅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

2、設置行為準則

給寶寶建立社會規範意識和界限意識要從小事做起,這些小事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是家庭設計的十條行為準則,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經驗進行調整和增減。

①誠實,不說假話。

②說話時看著別人的眼睛,不打斷別人說話。

③在公交車上、電影院等公眾場合不大聲說話。

④允許別人批評,記得改正錯誤。

⑤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

⑥東西用完放回原位。

⑦愛惜自己的東西和玩具,不隨便損壞丟棄。

⑧做事專心不一心二用。

⑨按時吃飯睡覺生活有規律。

⑩尊老愛幼懂禮貌,見人打招呼,會說您好、謝謝、對不起。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根據行為準備制訂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是幫助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的因果關係。

3、保護天性

其實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有好奇心是熊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在孩子淘氣時也會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這樣做會打壓孩子天性,降低孩子的安全感,次數多了,反而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嚴重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4、照顧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帶孩子出門的時候要照顧好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動向,不要讓孩子故意做出什麼舉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而一但孩子出現崩潰大哭或者是撒潑賴皮的舉動的時候,把他帶到角落或者是洗手間讓他安靜下來,然後跟他談一談,而不要在公眾場合對他大喊大叫。給孩子留有尊嚴的空間和平等的對待,也是讓孩子情緒管理提升的好辦法。

不要熊孩子

首先不要做「熊」父母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

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

而恰恰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可以明白哪裡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會使孩子發生變化,教育就會在無形中產生效果。

對照下面這張表,可以透過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現,看到家長可能存在的、需要改進的不足:

孩子的表現 家長可能存在的不足
自卑、脆弱 父母其中可能有一個人是苛求之人
喜歡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個喜歡打罵的家長
膽小害羞 管得過多,時常責怪,包辦代替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方缺少同情心
不懂是非 專制,為孩子代辦一切,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小心眼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
不上進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達不到,或者事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
懶惰 父母替孩子做的太多
喜歡埋怨 可能有一個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的家長
脾氣暴躁 可能有一個家長脾氣不好,習慣通過發火這種不良形式與人溝通
自以為是 家長寵溺
不會關心人 家長寵愛過度,不讓孩子表現
不快樂,整天板著臉 夫妻不和,或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
過於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溫暖
冷酷、孤僻 可能有一個放任不管或者喜歡暴力的家長
自私 可能有一個寵愛的父母

每一個「耍熊」的孩子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熊家長」。父母對孩子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顯著而直接,再好的「言傳」都不如始終如一的「身教」有效,在孩子6歲以前,「榜樣」的力量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