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暴增之謎,爲何在不到兩百年間,從兩千萬激增到四億多?
清代是我國人口激增的階段,康熙三十九年時,人口不過兩千餘萬,到乾隆六年時人口總額已經過億,至乾隆五十五年時人口總數已達3億,咸豐初年更是達到了4億之眾。可以說,從人口數據來看,清朝的百姓似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頭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
在歷史上,這樣的生育熱情,實屬罕見,人口繁衍生息的速度,數千年少有,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從幾千萬激增到了四億多呢?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銳減,這主要是受戰亂影響造成的。
其實,如果沒有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滿州人的殺戮,明代社會如果穩定,以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也將會迎來一個生育高峰。所以,在自康熙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后,時局也逐漸安定下來。此後,又經雍正、乾隆等朝的經營,清朝國勢達到頂峰,而且滿漢矛盾也逐漸彌合。
在這樣的局勢下,對於人口增長,是具有積極作用的,不過,清代人口的巔峰卻是出現在咸豐年間。這是因為,人口的代際增長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實現。簡單來講,乾嘉時期所滋生的人丁,經過數十年之後,開始進入育齡期,而這些人口又再次成為清代人口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國家相對安定以外,清朝所推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政策,也給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遠矚,率先做出了不收人頭稅的決定,而清政府此後又實行了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徹底取消了人頭稅。
當滿清政府不再從人丁方面實行剝削時,老百姓的負擔大為減小,敢於並且能夠放心大膽的繁育子嗣,這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自明代起,諸如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入並得到推廣,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糧食保障,如此一來,雖不至於人人吃飽,卻也不易餓死。
這些糧食作物的引入,雖然難以算作清代的功勞,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前代引入的高產作為,在清代得到了普及好推廣,進而為人口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然,出自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在取消人頭稅以後,民間的「隱藏人口」開始浮出水面。
在古代歷史上,常有為躲避人頭稅而隱匿不報人口的情況,而隨著人頭稅的取消,之前隱匿的人口數量瞬間爆出,使得官方的統計數據激增。所以說,促成清代人口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使得國家所統計的人口總量越來越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