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越開闊,生活越好過

作者:李思圓

01

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

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

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

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面對許多難解的局,難過的關,難以言明的事實,雖然我們想要極力地去把它們弄明白,想清楚,看通透,

但這個世上,並非所有人和事,都會始終如一的以它本來面目呈現,

所以學會放下,學會釋然,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才能過得輕鬆,自在和從容。

 

02

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困惑:

分明沒得罪什麼人,但你總是會受到中傷和誤解。

分明沒做錯什麼事,但你就總是會受到牽連和處罰。

分明有許多責任,不該你承擔,但到最後,它們都跟你有關。

你曾抱怨過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曾指責過某些人的不厚道,曾跟不合理的事較過勁,

可後來你除了折磨自己,根本就沒有贏得你想要的真相和答案。

其實越長大,你越會明白,一個人真正過得好的人,並非一帆風順地過完這一生,

而是即便遇到陷阱,深坑和暗道,也能從容地去面對,接納和消解。

比如工作中,你多吃了苦,多扛了壓,多受了委屈,可能會頗有怨言,

但反過來想,你也成全了自己,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也在其中,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積攢了實力。

比如生活中,你背了不該背的鍋,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難,擔待了不該你擔的罵名,可能會心有不滿。

但與此同時,你在這些看似讓你痛苦的經歷中,也磨礪了心智,鍛煉了抗壓力,培養了好心態。

這並非是讓你一味地忍讓,而是當你百口莫辯,當你別無選擇,當你無可奈何時,只要心中做到問心無愧,就不必那麼拘泥於形式上的清白,坦蕩和透徹。

 

03

其實公道其在人心,事實也不會永遠被假象掩蓋,甚至你為人的修養和品行,也不會任憑惡人的三兩句詆毀,就徹底變得污濁不堪。

有時我們選擇退一步,是為了海闊天空,有時我們選擇忍一時,是為了風平浪靜,有時我們不去辯解,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你要知道,這個世上,並非所有事,都要去論對錯,爭輸贏,分高下。

一個真正智慧的人懂得,顧全大局,既是為自己考慮,也是為別人著想。

比如在工作中,有時小小的自我犧牲,可能就成全了團隊的榮譽。

有時主動去認個錯,可能就達成了集體的凝聚力。

有時多去幹活做事,可能就提前完成了整個項目的目標和任務。

比如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先給別人台階下,也是為了自己好走路。

有時我們先拿出誠意和真心,是為了避免被別人誤會。

有時我們先去選擇原諒和包容,是為了不給自己的心裡扎刺穿針。

比如在感情中,我們先表示付出和給予,既是不想讓對方失望,也是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

我們多去關心,照顧和體貼另一半,既是表達我們內心的愛,也是因為害怕失去彼此。

當你心態越來越積極,樂觀和開闊,你所欣賞到的風景,才會越來越美。

你所看見的世界,才會越來越大,你說感知到的一切,才會越來越順遂!

 

作者簡介:李思圓,專欄作者,寫安靜從容,有溫度,有力量的原創暖文,新書《生活需要節奏感》正在熱銷中。本文來源:溫暖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