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很強大,曾壓制中國十二年之久,中國崛起后一舉將其滅國
根據《周書》所載:「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匈奴以北的漠北索國,並且,是狼的後代,可見其生活之野性。
突厥是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早期時突厥族逐漸發展,勢力壯大后擁有了人數眾多的軍事實力。到了隋朝初期突厥族內部出現了分歧,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各自控制著北方大片的領土。隋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的時候,東、西突厥又重新合併,勢力發展迅猛。
此時,他們已然成為了橫跨漠北、西域的強大民族,對中原地區更是虎視眈眈。
就在突厥興盛時期,隋末的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逐漸蔓延到了全國各地。此時的起義軍大大小小有上百支,其中,有三支強大的義軍脫穎而出,分別是:李密、翟讓領導的河南瓦崗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軍。
為推翻隋王朝的殘暴統治,起義軍們殊死奮戰,浴血拚搏。公元617年,隋朝政權瓦解,各地起義軍也遭到了重創。之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乘虛而入,起兵反隋,竊取了農民起義軍的戰果。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建立了唐朝政權。
李淵、李世民起兵之際,突厥軍隊乘機打劫,南下晉陽,大肆搶掠。突厥的突然襲擊讓李淵父子大吃一驚,這股勢力不可小覷。李淵勢力正起,如果不穩住這個強敵,奪取天下將成為泡影。在這內亂外患的情勢下,李淵父子感到:要想勝券在握,就得暫時和突厥維護好關係。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這股強大力量對自己的威脅。於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和其部下的劉文靜商量對策,由李淵給突厥始畢可汗寫了一封「稱臣納貢」的信件,並備上厚禮,讓劉文靜前去與突厥談和。這件事看上去令人不齒,但是,歷史證明:李淵當時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劉文靜見到突厥可汗,表達了李淵的態度:願意和突厥議和,一起攻打長安,奪得的土地歸李淵所有,金銀財物歸突厥所有。可汗聽之喜出望外,也正中下懷,為表誠意,可汗還送上了馬匹上千,並命令兩千騎兵隨劉文靜奔赴太原扶持李淵。
李淵、李世民父子抓住了突厥可汗只貪圖眼前利益的心思,最終,消除腹背受敵的隱患,更為奪取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久以來,李淵給突厥納貢已經是忍辱求全,但是,利欲熏心的突厥可汗還是不滿足,得寸進尺,找各種理由讓李淵進獻財物。到李淵登基為止,給突厥獻上的貢物已經數不勝數,但可汗恃強凌弱,每每派人出使長安,都驕橫無禮。
高祖李淵因天下還未安定,每次都是強忍滿足,更主要的原因是:雙方力量懸殊,面對實力強大的突厥,高祖只能不斷的滿足可汗無盡的貪念,甚至,在始畢可汗死後李淵為其舉行盛大的哀悼用帝王之禮,這是何等的卑躬屈膝呀。
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李淵父子認為:唐朝政權剛剛建立,天下動蕩時局不穩,實力上與突厥無法抗衡,為了穩住這個勁敵,只得百般強忍。但隨著唐朝國力的不斷增強,突厥越來越覺得索取財物已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便不再安分了。
之後,他們屢屢南下,開始侵犯中原大地,並掠奪了大量的人口、財物。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突厥可汗率領數十萬大軍直抵長安,在渭水之北安營紮寨,其陣容威懾四方。朝廷內外,人心惶惶,此時,唐太宗李世民剛剛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
他也自知以現今大唐的實力無力抵抗,便隔渭水河與可汗相議和,表示:願意獻上豐富的金銀財寶,向突厥稱臣,友好結盟。頡利可汗這才滿意退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從而也穩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
自「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更加註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廣納賢士,重用人才,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勵精圖治。公元629年,大唐的綜合國力得以增強,軍事力量彰顯,軍隊的戰鬥能力大大提升,足以抵抗突厥的侵犯騷擾。
十二年臣服於突厥讓李世民再也忍無可忍,這些恥辱讓他做夢都想除掉這陰魂不散的敵人,如今大勢所趨解決突厥問題唾手可及。李世民經過縝密籌劃,做足充分準備,命令大將李靖率唐朝大軍主動攻打突厥。唐軍長驅直入,大敗突厥,最終,活捉了突厥可汗。
這一勝仗打得痛快淋漓,遺留多年的突厥問題得以解決,歷史終於翻過了大唐王朝向突厥「稱臣納貢」這一頁。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皇帝之一,在他統治期間,曾出現過享譽盛名的「貞觀之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富裕,為後世所稱頌。大丈夫能屈能伸,為處理突厥問題,大唐忍辱稱臣十二載,一朝雪恥盡顯英雄氣概,實為我們敬仰、學習。
如今的「突厥」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大多是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後裔了。
參考資料:
【《周書》、《新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