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的思考
北大學子弒母案之所以受到這麼大的關注,有一個原因很重要,那就是這個學生的考試成績。
這個學生的考試成績有多好呢?
2009年中考考了437分,全校第一,當時他所在的中學還發了喜報,做了大篇幅的宣傳,因為這個成績,僅比整個福州市中考最高分低了1.5分。
中考後,這個學生進入福州一中,他又獲得了該校的「三牧之星「獎學金,這個獎學金每年頒發一次,可以獲得的人鳳毛麟角。
而福州一中又是重點學校中的重點學校,尖子生眾多,可以說他的成績在這一批尖子生中處於鶴立雞群的地步。
他是福州一中4個被北大提前錄取的學生之一。
北大那是什麼學校?聚集了各個省市的高考狀元,而他進入北京大學之後依然可以獲得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廖凱原獎學金等等。
他的母親是一個老師,從小對他的分數十分看重,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一個老師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績都不好,恐怕會被人笑話吧?也非常沒有面子」。
據說,他的父母開始住在一起的時候,父親在家裡連電視都不能看,怕影響兒子學習。
久而久之,父親有點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未免有點太單調,於是為了保證孩子的成績,他的父親搬到了單位居住,每周回家一次。
於是,他就是在這樣一個過分看重成績的環境中長大。
從小到大,同學和老師們對他的評價就是:
「他常年佔據在成績的第一名,他不是學霸,而是學神」。
「如果讓我猜誰會犯罪,他就是這個地球上我最後一個想到會犯罪的人」。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嫖娼、詐騙、買假身份證、當陪酒人員、與外圍女糾纏,他做了最引起人神共憤的事情就是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我知道很多讀者想要知道他的殺人動機,還有作案細節的推測和猜想等等。
但這些東西警方都沒有對外公布,為什麼會殺人這和他的成長和環境相關,很複雜,只能說這個學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
沒有事實根據的推測不夠嚴謹,也不道德,桌子就不深入聊了。
今天,我們繞開這些問題,主要談一談這個事件對我們社會的反思。
成績好的學生發生殺人案,這不是第一次了。
2018年6月5日,山東淄博發生殺人案,兇手也是老師的孩子,成績優秀的他,捅死了另外一個尖子生。
2010年3月30日,高考狀元曾世傑,在大學裡面持刀殺死一名女生、刺傷兩名男生。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益陽的學生羅某傑用刀把班主任刺死,而他是這個班上第一名的尖子生。
像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很多。
曾經有很多心理諮詢師對學生進行大量的心理健康測試,他們發現一個很震驚的現象:
成績好的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遠遠大於成績差的學生,這些心理不健康的來源主要是學習壓力、成績焦慮以及父母的期望。
你想想,他們才多大年紀,心理還沒有發育完全,就要背負這麼大的壓力,心理健康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對於學生的成績過分看重?
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的眼裡,評價一個學生,幾乎是唯成績論。
只要你成績好,做什麼都是對的,只要你成績差,做什麼都是錯的。
甚至有的學校,在學生姦殺女同學之後,還替他求情,僅僅因為他成績好。
這樣的評價標準,是否太過於片面?
我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情,畢竟在現在社會的環境,尤其是工薪階層的孩子,想要改變命運只有讀書。
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落後於別人的孩子,彷彿就沒有了出路,簡直心急如焚。
可是考試成績第一,就一定代表他在社會中混得好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桌子先說一個故事。
在一次國慶節期間,杭州天長學校的老師周武,去參加自己帶過的一個班級的同學聚會。
十幾年沒見,大家談笑風生,熱鬧非凡,談起過去的時候,唏噓不已。
但大家感嘆完之後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現在混得好的學生,都是讀書時候不怎麼顯眼的學生,反而那些成績拔尖的學生大多碌碌無為,甚至怕丟了面子,連同學聚會都沒有參加。
這種反差讓班主任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
為什麼尖子生沒有預想的那麼好,反而一些不起眼的學生竟然能夠脫穎而出呢?
從那一天開始,周武決心去揭開那個謎底,他開始了長達20年的調查,累積上千人的資料。
最後,他發現了著名的「第十名」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出社會後,混得最好的學生,不是考試成績第一二三名,而是成績在第十名左右的學生。
周武老師的這個理論推出之後,一下子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家長憤然指責:「怎麼考試成績第一名的學習,竟然不是混得最好的那一個?」
這是家長和老師們極其不願看到、也不願相信的事情。
可是事實就是事實,周武老師的這個理論得到很多專家和教育人士的一致認同。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永朋一針見血地說:我們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們各地要出很多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據調查,這個32年以來,我們有1000多個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
可是在今天的中國政界、財界、社會各界,真正給大家有共識的優秀人才,有幾個呢?幾乎沒有!
這些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大多沒有成為頂尖人才,沒有成為行業的領袖,他們如今大多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為什麼會這樣?
這和他們從小的環境和父母的培養方向脫不了干係。
據中國校友會網高考狀元課題研究組專家調查的1400名高考狀元,發現他們大多數內向、高傲、情商低。
由於父母更多關注的是分數,忽視了他們的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而且很多成績好的孩子,抗挫能力並不強,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成績中等的學生你批評他們,他們會虛心接受,而成績好的學生很難接受批評。
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他們成績處在中等偏上水平,在班上是屬於比較「吃香」的學生,大家都願意和他們打交道。
所以他們的情商和人際關係會得到鍛煉,這也就是他們為什麼會在社會上超過尖子生的原因。
正如林清玄所說:
現在世界的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而是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0名的學生。
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最好。
寫到這裡,有些杠精肯定會說,那照你的意義說,那讀書就沒有意義了?成績好不好就無所謂了?
讀書肯定有意義,考試成績肯定重要,不然為什麼是第10名左右的學生是混得最好的,而不是成績最差的學生混得最好?
但成績不是評價一個孩子前途的唯一標準,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2005年,杜升華以668分的高考成績,成為瀋陽高考狀元,考入清華,但他不會換乘公交車,不會系鞋帶,不會洗衣服。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不得不從學校退學。
這就是唯成績論的嚴重後果。
給大家看一份名單: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岩、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一個人真正的考場,是他走入社會後真實的人生。
如果我將來的孩子,我一定不會要求他考第幾名,我會讓他養成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鍛煉他面對挫折的能力、認知生命多元的能力,從而愛上這個世界,從萬事萬物中感知到愛。
這一切,才是他生活真正需要的。
人的一生太漫長,它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的有多快,而是能夠跑得多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