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慘了!這個5月9日!殉國將軍最多的一場抗戰戰役,皆因蔣介石自私大意!

5月9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是個恥辱的日子,也是最慘烈的日子。78年前的今天(1941年5月9日),在經過兩天的側面衝擊后,抗戰史上死亡將軍最多、最慘烈的「中條山戰役」(亦稱「中原會戰」)全面爆發。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中國軍隊6名將軍殉國,其中上將一名、中將兩名、少將三名。第三軍軍長唐淮源是中條山戰役中殉國的陸軍上將,也是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方由於事前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是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烈的一戰。

而日本人公布的數字顯示,日軍在此戰中只戰死673名,負傷2292名(中方公布的數字是:日方在此戰中傷亡9900人)。

18萬中國軍隊對陣10萬日軍,中方慘敗如此、傷亡對比如此之大,被蔣介石認為是「戰爭史上中國軍隊的最大恥辱」。

其實,如此奇恥大辱是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最高層大意造成的。

1941年上半年,日軍就開始密謀一場「迅速消滅中國軍隊主力軍」的大戰,圖謀中原根據地。為此,日軍從華中抽調第17、第33兩個師團,配屬華北方面軍。再由關東軍調集飛行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接著,日華北派遣軍將其所轄兵力作了適應性調整,編成了參加中條山會戰的序列——第1軍:第33、第36、第37、第41師團,獨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團,軍預備隊;方面軍直轄兵團:第21、第35師團,原配屬35師團之騎兵第4旅團一部及第3飛行集團。指揮官: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中將,總兵力約10萬餘人。

不僅如此,為了配合對中條山的進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組織63個大隊(相當於7個師團)的兵力,對中國東南沿海首先實施封鎖。同時,在正面戰場實施了所謂靈活的速戰速決的作戰,即發動豫南、上高戰役。並於同年3月,發動了中條山的外圍作戰。以第36師團發動對第27軍作戰,打擊了集結在晉東南陵川一帶的國民革命軍第27軍的作戰;以第37、第41師團發動對第15軍作戰,在翼城以南、絳縣以東地區襲擊了與主力脫離的第15軍。以期為向中條山的大舉進攻創造有利的戰役態勢。「傾其魯、豫、冀、晉與蘇北一帶之兵力,計8個師團、5個旅團與騎兵旅團及特種部隊共約20萬人,飛機400餘架。

(蔣介石麻痹大意,忙著「剿共」)

日軍這麼大規模的調動和行動在抗戰期間是罕見的,但這並沒有引起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高層的重視。

從4月底到5月初,日軍徵調更加頻繁,並製造種種謠言,以此為掩護完成了進攻中條山的部署。

這時候蔣介石和何應欽在幹嗎呢?在忙著部署進攻陝西「剿共」。

(何應欽部署「剿共」)

4月中旬,參謀總長何應欽到一戰區巡視。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抗日名將衛立煌因拒絕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擠,不見諒於蔣介石,於1941年春到重慶述職后,被軟禁在峨嵋山。

(反對「剿共」的衛立煌將軍被軟禁)

戰前,衛立煌將軍原來是憑著二十六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所以才能長期堅持中條山防線,並自稱「東方馬其諾防線」。但這次戰役,日軍非常重視,稱為「中原會戰」,一舉拿出七個師團超過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了,其志勢在必得。而中國軍隊在戰前按蔣介石要求,不但軟禁了衛立煌,甚至還抽調部隊去剿共,「中條山的鐵柱子」第四集團軍被調離,使中條山地區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萬人。

中條山戰役,日軍是拿出「把紙老虎當真老虎來打」的幹勁,而中國軍隊販賣糧食、煙土,中條山成了經商之地。日本姦細乘機混入,日軍特種兵空降到中國軍隊的指揮部旁潛伏。一場血戰正在孕育,日軍放出狂言,開戰一個小時就可癱瘓中國軍隊的所有指揮系統,而中國軍隊還渾然不知大難臨頭而坐以待斃!

戰前日軍準備認真充分,中國軍隊則倉促應戰。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並事先清掃周邊為突擊做好了準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中國軍隊連上層都思想準備不足,下層部隊更是沒有任何應戰準備,渡口工事沒有加強不說,令人匪疑所思是,竟然糧食都沒有儲備夠。以至出現了遠途來襲的日軍兵精糧足,而守在自己陣地上的中國軍隊被圍后出現「斷糧三日」絕境的咄咄怪事!餓你三天,那連「大刀」都提不起來了,所以部隊一觸即潰。

日軍戰前準備充分,戰役開始貫徹作戰決心堅決,指揮得當,配合有力,而中國軍隊進退失據,指揮混亂,部隊互不協調。戰役一爆發,日軍各部按計劃進行了果斷快速的進攻和穿插包圍,沒有任何遲疑,乾淨利索得象是教科書上的案例。而中國軍隊始終沒有象樣的作戰計劃,要麼不顧事實地要求「恢復原有陣地」,要麼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統一指揮,聽任各部各自為戰。有的部隊尚能頑強抵抗,但更多是不顧友鄰拔腿就跑。

中條山戰役中,中國軍隊中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可惜多數只是壯烈殉國。6位將軍的殉國甚是慘烈。

(唐淮源上將成為抗戰期間殉國的最高將領)

唐淮源上將寧死不當俘虜

唐淮源,字佛川,1886年出生於雲南省江川縣,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從軍三十年間,唐淮源身經百戰,屢建殊勛。抗戰時期,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上將軍銜。參與了冀西、晉東、晉南諸戰役,屢屢挫敗日軍進攻,是抗日名將。

中條山戰役中,1941年5 月11日,山口與黃河各渡口均被敵占。唐淮源所部第三軍駐地為中條山主脈,首當其衝。敵主力以分進合擊之勢合圍第三軍,唐淮源部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各路突圍部隊均未得手。12日,唐淮源率殘部佔領懸山一帶的陣地。敵人集中兵力,向其發起猛攻。第三軍傷亡過半,四面受敵,糧盡援絕,後路已斷。危急關頭,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師長,毅然言道:「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唐淮下令以團為單位,化整為零,分頭突圍。唐淮源親自率領十二師之一部且戰且走,但由於遇到日軍大部隊,左沖右殺,三次突圍受挫。陷入重重包圍后,唐淮源自知勢不可挽回,決心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誓死不當俘虜。他屏退左右,舉槍自戕於縣山之頂。

唐淮源臨終前,在筆記本上寫下遺書:「余身受國恩,委於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部失去聯繫。余死後,望余之總司令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掂抗戰,余死瞑目矣!」

唐淮源將軍殉國后,群眾在將軍的老家江川縣城東門營建唐公祠,供奉唐淮源將軍牌位及肖像,以供後人拜祭及追思。

另外5位將軍死得也壯烈

除了唐淮源上將外,第98軍軍長武士敏中將、二十七師師長王竣中將、二十四師參謀長陳文杞少將、二十二師副師長梁希賢少將以及十二師師長寸性奇少將等高級將領,也在中條山之戰中以身殉國。

1941年5月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中將、參謀長陳文杞少將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

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棄部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部隊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汝賢少將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最壯烈的是十二師師長寸性奇少將。

5月12日,在唐淮源上將成仁后,同日,第3軍第12師在突圍至胡家峪后遭日軍截擊,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身負重傷,仍率部苦戰。

13日,寸部亦陷日軍重圍,寸師長二次負傷,右腿被敵炮炸斷,自知無力回天,亦拔槍自盡。繼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與第54師師長劉家麒之後,再寫一軍之中軍長、師長同時殉國的悲壯史詩。

第98軍一部在軍長武士敏中將的率領下撤退進入太岳山區;後來,在山西沁水縣,部隊遭受偽軍攻擊,武士敏在腿部受傷的情況下為不拖累部隊,自戕殉國,年49歲。

嗚呼,中條山戰役雖已過去78年,但抗日壯士的精神永遠讓人銘記。(齊魯壹)

(壹點號《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恆水,參考資料:「中條山戰役始末」,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