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管理的方法,行自己最適合方式
西方人的世界觀和東方人的不同。東方人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由整體到個體。就像我們企業里有些老闆把員工自然而然地看成自己的人,看成自己的兄弟、晚輩。當然,不是個個老闆都是這樣,但是這樣的老闆也不少。
東方人的思維方式都很接近。日本人也很抱團。終身雇傭制在我們國家都破了,日本人還沒打破。他們的整體觀非常強。所以,日資企業與供應商是長期合作的關係。豐田、本田搬到中國大陸某個地方,它們的供應商大批量地就跟著過去了。它們的供應商一般都不換的。所以,日本豐田有豐田系,本田有本田系。
這是東方文化的特點:總是把這個世界看成一體的,總是把自己跟別人看成一夥的。從酒桌上你就看得出,本來大家互不相識,喝著喝著,抱頭痛哭的,稱兄道弟的,發誓許願的全來了,一頓酒下來,這種和諧的氣氛會讓你弄不清他們究竟認識了多久。
又如,到東北吃飯,你一進餐館,老闆就說,咱家有什麼菜,咱家價錢是如何便宜。初來咋到的外地人會就覺得奇怪,怎麼變成咱家了呢?難道吃飯不要錢嗎?如果這樣想,你就要鬧笑話了,你吃完飯,他還是找你付錢的。你千萬別說,咱到咱家來了為什麼還要付錢呢?「咱家」只是個概念,他的意思是說,你到這裡來吃飯,很親近的。歸根結底,這是一種群體式、整體式特點的體現。
中國過去的大宅子很多,幾百套房子就是一家,一個大宅子,一大家族全住一起。在山西、山東、福建,這樣的宅子比比皆是,到處都有,大宅子里有一兩百間房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國過去的生活方式是以家族的方式而存在的,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大家庭里、大家族裡。所以他的個人意識相對淡薄,他的群體意識相當強。每一個人都是群體培養出來的,每一個人都要為群體負責。
你到中國的那些農村多走一走,你就會發現,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已經成了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個基因。你到梅州、福建的那些圍屋、土樓去,你會看到一兩百人住在一個土樓里。從這些家族裡面出來的人,他的群體意識都很強,他認為自己就是大家養活的。所以過去有吃百家飯之說,意味著哪個小孩哪怕父母不在了,一樣養得活。這家吃一點,那家吃一點,就長大了。現在恐怕就麻煩了,父母不在了,估計這個小孩就沒人管了。這個社會,傳統的東西正在解體。
先群體后個體,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先個體后整體。它認為整體是由個體組合起來的。所以西方人特彆強調個人主義。你看好萊塢的電影,你總能看到某個英雄人物從頭至尾神得很,就像007一樣。007就是永遠打不死的,他沒有死的時候,個人英雄是不能死的。
在西方文化里,倡導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他們認為群體是個體拼湊起來的,個體優於群體,個體先於群體。群體是不同的個體為了自己的利益通過契約關係而形成的。契約關係成了他們人與人之間的基礎關係。
契約關係的意思就是:我跟你本來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兩個到一起來只是為了謀取各自的利益。所以,你要賺,我也要賺。為了確保我們各自的利益都有保障,我們就需要訂立契約,進行公平交易。
其實公平交易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中國從古至今就沒有把經商、交易看成最重要的工作。中國古代的排序是怎樣的呢?仕、農、工、商,商排在最後。
所以交易在東方人的觀念里從來不是最重要的概念,更不用說公平交易了。一家子還有什麼交易呢?老爸的東西就是兒子的,兒子的東西也是老爸的。你幾個億的家業,不給你兒子,給誰?哪怕這個兒子,你看不順眼,不想交給他,但如果你偏偏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你還得交給他。所以,在東方人的概念里,交易擺在很次要的位置上,公平交易也就很難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
西方人不是這樣的。西方人認為我跟你沒關係,我們走到一起來,就是為了利益的交換。既然是利益的交換,就要講究公平,就要法制、民主、平等。西方人為什麼把民主、平等、法制看得這麼重要呢?是因為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沒有關係的,大家湊到一起來,不講民主,只有你做主,我不能做主,就不合道理了。
中國人、東方人為什麼這麼多年民主並沒有真正成為一種最主要的價值觀,是因為大家認為我們本來就有密切的關係,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兒子跟老爸能談共同做主嗎?兒子對老爸說:你是人,我也是人,憑什麼我們不平等呢?老爸可能一巴掌就打過來了。家裡我做50%的主,你也做50%的主,那不亂套了!不信,你回去試試,一定是一頓暴打,打了還沒有地方投訴。你跟你哥談平等,他都不聽,為什麼?哥說,小時候我照顧你那麼多,現在你大了跟我談平等,小時候你怎麼不跟我談?打架的時候我替你打,我憑什麼替你打?我是你哥啊。難道我是為了今天聽你談平等替你打架啊?
所以在東方人概念里,人與人是攪成一團的,它不是一個一個湊起來的。反過來,我們一個個都是這攪成一團的群體裡頭衍生出來的。
西方人認為大家沒有天然的關係,所以要平等、公平,所以要守規矩。為什麼要守?你不守規矩,你就要佔我便宜;我不守規矩,你就要吃虧。那好,我們都守規矩。所以就把制度放在了第一位。我們要理解制度這個東西不是天然必須的。沒有一個價值是天然必須的,民主也好,平等也好,都不是天然必須的。他都有自己的實用價值。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逐漸形成並傳承下來的。它倡導的是彼此照顧,相互擔當。強調的是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強調的是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強調的是每個人盡自己的本份。這個本份是由他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所決定的。而這種人際關係又往往是先於他這個人而存在的,是他無法選擇的。這是群體社會、家族社會在人們內心中打下的深深烙印。在這樣的背景下,外在的制度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人們行為的第一準則。真正成為人們行為第一準則的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本份。
這種義務和本份不是以制度和文字的形式出現,而是以習俗和傳統的方式出現。什麼叫習俗和傳統呢?就是大家都這樣,你就該這樣;過去都這樣,現在就這樣。這裡既沒有道理,也沒有文字,只有「大家」和過去,「過去」其實也是指「大家」,只不過是過去的「大家」。「大家」二字就是唯一的標準,唯一的理由。(老劉的管理江湖)